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文章内容
教师成为数学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的策略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0-12-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张春洁  

【背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一线的老师而言,无论在教育理念还是教学行为上都带来非常大的冲击。从《走进新课程》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学习丛书中,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关于教师角色的定位的描述,如:数学教师应从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逐步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换。新课程标准有关教师角色的论述,体现了对教师价值的新的定位。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教师角色的这种定位几乎个个老师都耳熟能详,然而要在教育、教学中将它转化成教学行为,即具体到上某一堂课或教学某个教学内容应怎样体现这些理念,对一线老师来说就潜藏着极大的创造和探索的空间。本文就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如何在数学课堂上体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一些具体策略。  

【现象】“过犹不及”

在现代这个信息多元的时代,社会发展和教师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对一个教师而言,其教育观念是体现在他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虽然能说出一些时髦的新名词,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仍表现出其认识的偏差。  

有的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为“学生中心”,活动设计为了“贴近生活”而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上过分地去“联系现实、联系生活”,明显地削弱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学习;数学课过分追求“活动化”,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数学课少了数学味,甚至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没有获得必要的提升;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的参与;过于强调平等、民主,虽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评价,面对课堂中的百花齐放,教师固然不能一棒子横扫千军,但是否就意味着不用对其加以修整,任其自由开放,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认识】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

一、对“平等”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叶澜 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性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既然学习的过程是“交往”的关系,那么就师生关系而言,师生双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人格和尊严是平等的,它打破了自古以来的“师道尊严”,造就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人本”思想。就教学活动而言,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守护者”,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拥有和教师同样的发言权,拥有同样的参与权,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包办”“垄断”课堂教学,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尊重学生学习建构过程,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承认学习者之间的差异,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  

二、对“首席”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首席”的意思:“1.最高的席位;2.职位最高的。”平等指权利,首席指地位,虽然它们都是说人际关系,但角度不同。美国教育学家多尔说:“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无论多么仁慈)”。在学校里,师生平等首先指在宪法规定的权利方面平等,比如有平等的人格,有平等的言论自由,有平等的隐私权等等;其次指在真理面前,在科学面前,具有同等的发言权,也就是说不能因为你是老师就断定你正确,真理与身份无关。所谓的首席,是就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前瞻性位置而言的。作为“交往”关系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更为关键的作用。在对话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平等”,体现“尊重”,把教学舞台拱手让给学生,而自己则在观众席上当一名只是喝彩捧场的“观众”,那么,势必会模糊孩子的认识,造成孩子理解的偏差、知识的缺陷。“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策略】从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向人力资源的开发者转变,做学生数学学习和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者。

以往的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反之,学生是绝对的“学”者。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呈直线单向状态,其后果主要是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使“学”仅围绕着“教”转。“新基础教育”理论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 “提问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教师不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更是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者。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  

一、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师应紧紧围绕《标准》这一理念,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我警醒: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实施教学前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去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真实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使课堂焕发精彩成为可能。因此,在教学前,我经常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学生真实的数学学习水平。

比如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一课,在上课之前,我特别想了解:我们面对的这群学生的世界里,他们是不是经常使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他们应用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从而推测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应用这些词语,并进一步体会和学会选择准确地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针对上面前两个问题,我从一(1)、一(4)、一(5)三个班中挑选了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各三人,提供了三个数据:2520并打乱了顺序,分别向学生提了以下几个问题。(152比,谁大?202比谁大?(2520都比2大,它们大的一样吗?(3)这三个数中,哪个数比2大一些?哪个数比2大得多?在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发现9个学生都能顺利地作出回答。第二个问题,三个程度好的学生的回答是“不一样”:一个学生说52大,202还要大;另两名学生说202320218。其他6个学生的回答中,只有一位学生说52多几个,202多好几个,其余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说。第三个问题,9个学生都能顺利地作出回答。从学生回答的三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我们面对的这群学生的世界里,他们并不经常使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因此,应用的能力也是比较差的。然而,从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对于“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还是理解的。根据对学生的摸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⒈学生会选择使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形象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⒉通过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的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⒊通过创设的数学活动,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的得到增强。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反复应用这些语言的机会,使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体会“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具体含义,从而学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交流的水平。  

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数学教学的天然资源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着不同的经验和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对于学生之间的种种差异,我们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天然财富”,教师成为学生差异资源的组织者、开发者和促进者,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间差异互动、互相激励,其起生命历程才能实现共生共长。  

下面是苏教版第三册数学加法竖式(进位)的第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学生在竖式计算时对进位的处理和交流,从中闪耀出来的智慧之光给了我一次深深的震撼,我由衷地感慨:学生其实也“精彩”。

精彩回放:  

我通过问题情境刚出示3416,就有一部分学生口算出了结果。  

师(挑衅地):那你们会列竖式来计算吗?  

个别学生激动地喊了起来:“我会做!我会做!”  

师(微笑着):认为自己有能力解答出来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了小手,有个别小朋友似乎信心不足)                      何必  

师(鼓励地):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本子上试一试。  

(对学生到底会呈现哪些做法,我的心里并没有底)  

当第一个学生做完之后,我让他把自己算的过程板书在黑板上,其他做完的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做法,把不同的做法也板书在黑板上。下面是课堂中出现的几种做法: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xml:namespace prefix = w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word" />   

3         4

1  6

 10  

   

5  0

      

3         4

1  6

     1  

   

5  0

      

3         4

1  6

  1  

   

5  0

      

3         4

1  6

 

5  0

   10  

1           2           3              4

   

   

                   

   


      

3         4

1  6

  1  

   

5  0

      

3         4

1  6

 

5  0

5              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