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文章内容
“先生、学案、学教、展台”
发布时间:2005-04-2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陈旻  

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文本变为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我较为幸运地成为新课程的一名实验者,直接参与到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探索中, 在雀跃高兴之时,我也有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的感觉——“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倡导了什么?”“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去?”经过一个多学年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在成功与失败地徘徊中,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听到了同行们的真知灼见,得出了许多许多的感悟,同时也在自觉与不自觉构建了几个新名词。

 

一、教师先生

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也”,理所当然地成了课堂的主人、权威、领导。在办公室里,经常能看到三两个老师凑在一起为了一个字的读音,为了一个生字的正确笔顺,而翻查字典,讨论一翻,研究一通。有时还能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话语:“咦``````这个字我从小就是这样写的,原来是倒笔顺呀,我都写错十几年。” 瞧见了吧,我们亦是学生,无非是在上课前比我们的学生先学了一步。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实在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的话,我们也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他们把老师称之为先生,实乃高明。“先生者,亦是学生,是先学一步的学生。解读新课程中有这么一段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在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二、教案学案

“教案”是教师教”的方案、蓝图、模本,是为教师服务的。它以内容为导向,以知识为起点,流程规范,操作缜密。我们在设计时,十分重视教学的成就性目标”——这篇课文的难点和重点怎么突破,通过提什么问题来突破?通过怎么样的操作来突破?而常常忽视体验性目标

以学数学为例,来说明一下。学数学就要学会运算,要学会解开千奇百怪的数学难题。于是就有了“一个水龙头进水,一个水龙头放水,同时打开两个龙头,多少时间可以放满?”这样的应用题。相信我们每一位都做过应用题。那你们心里有过这样的疑问吗?——他到底是想蓄水还是想放水?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浪费?新课程的数学课就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温暖得多。一节一年级的加减法的练习课,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一百以内加减法的训练。教者首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的数字。学生一个个是小哥伦布,他们发现了,4扇窗户、2扇门、8盏灯、52个学生、1个老师、52张桌子、等等等等。接着教者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字来编编应用题。于是精彩一个接一个:①教室里有4扇窗户,2扇门。窗户比门多几扇?②上语文课时,陈老师把8盏灯都打开了,后来关了二盏灯,再后来又关了二盏灯,请问你还要关几盏灯才能去上音乐课?③我们班有男生27个,女生25个,男生比女生多多少?④52张桌子52张椅子加一起一共有多少张?一共有多少套?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不仅数了数,巩固了计算,练了说话,还学会了思考与发现,甚至在无形中学到了“张”与“套”这个语文课需要来区分比较的数量词。

这堂数学课的不仅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向其它学科延伸了许多。翻来教者的备课本,见到的不是数学练习课惯有的题海编辑,而是简单扼要的几个操作步骤:1、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数字。2、用你喜欢的数字说一句话。3、用几个你喜欢的数字编一个应用题。4、、、、、、、把备课本上更多的空白留给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和课后的教学反思。

课堂行为主体是学生,先有学生的学标然后才可能有教师的教标,先有学生学习的学案然后才可能有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教案。更何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因此有必要改教案学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假想出学生学习的模块,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建构。其间教师应做的主要是服务、引导和组织工作。

 

三、 “教学学教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一个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欢快和自由的;而实际上,在学习的周围布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封锁,规定了一条又一条的边界。学习内容是分年级分学期的,学习目标是锁定在一张张远远近近的试卷上的,考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方法是最简单最直线的,知识就得背,技能就得练……而学生就像一个个被捆绑着的精灵,纵使你有百般能耐,也只能按部就班。

拼音引入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识字,却不幸成了阻碍识字途径多元化的一条边界。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字,学生就得会读这个字,先看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不管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如何,反正这堂课我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学会这么些个字,会也得会,不会也得会。其实一年级的小学生的识字,需要的是经常见面,需要的是环境。他们的识字方法更多依赖于对着色彩艳丽的图画去字,根据上下文去字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有很多想象、很多思考、很多欢乐和成就。

归类识字是学生在语文课中学字,识字的重阵。第二册识字1关于春天的词语有十二个,学完了会写了这些词语后,让学生用一到二个词语来练习一下说话是不是就算是认识了生字,运用了生字呢?然而我们的学生面对着黑板上美丽的挂图,面对着自已收集到的春天的风景照片,他们的学习欲望还在延伸,他们的学习渴望在溢发着。“你还知道哪些春天词语?写下来,告诉大家,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于是“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风得意、春华秋实、桃花、柳枝、绿菌菌、红艳艳``````”这些在以后的课文中才会学到的生字,悄悄地就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想学什么,我们就应该去迎合他们,鼓励他们,千万不要用一道的边界去阻拦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聪颖和睿智。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我们的学生会用课外读物、搜集商标,词语细累等多种形式来认读自己在课内外学会的生字。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读身边的语文,获得成功的乐趣,生活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探究、感悟,构成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行为动词。以往的教学所提倡先教后学以教导学,适时的改为学教,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四、讲台展台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千百次以后就会变成传统;一种传统在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下就会成为一种规范。我们的教学是有很多规范的,比如,课堂的形式,总是讲台在前,课桌在后,老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习惯了,并且在下意识里以为习惯的就是正确的。有句精典的广告语是这样说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是会怎么样?”我们想将它修改为“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充足的理由去为这个论点争辨,我们只有在怀疑中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创造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

《春到梅花山》是一篇赞美南京梅花山的美文。课文中的“挨着”“涌动”“人流”是很难理解的词语。教者拿出了“挨着”这个词语,请小朋友们用动作记忆法来演一演,记一记后,问:“谁愿意来和老师挨着?”忽啦啦,一大片,全班学生几乎都跑上来了,紧紧和老师挨在了一起。“看着你们,老师又想到了一个词语——靠着”。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迅速点燃了——“老师,我也想到了一个词‘挤着’” ;“如果把我们大家看成梅花的话,就是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了。梅花山的梅花真的很多很多” ;“我还想到了一个词‘涌动’” ;“我还有一个词‘人流如潮’”……一个个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的词语很快就被学生理解了,重点段落也在没有讲台与课桌的前后之分,没有教师与学生的上下俯视与仰视中顺利的溶会贯通了。没想到搬掉讲台,让学生站起来和我们对话,会有这样让人吃惊的学习效果。

课堂是什么?在新课程解读中这样写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课堂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尽快撤掉讲台,设置学生自由表演、展示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展台,让我们和每一位学生一起来享受学习,享受课堂生活,享受成功的喜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