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下面就结合我平时的语文教学和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和想法,来谈谈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新实践。
一.新实践必须“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教师应在“实”的基础上,使这四个部分的训练,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将这四者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最佳效果。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可以推行,且能行之有效的。
1.课本剧的表演。别看这一小小的课本剧,它对学生训练的内容可多了:对课文内容的温故知新,在熟悉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对口语交际训练的深化,学生对自己是否充满自信,表演时是否自然、大方,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能否做到绘声绘色,一些动作做得是否贴切到位;对合作精神的渗透体现,一个剧本表演是否成功,最终决定于表演的所有成员是否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所有的种种,都使得课本剧表演成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试刀石”。同时,学生的表演,教师要给予充分时间排练,必须有一定的指导和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在课本剧表演中,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否则,可能会成为一出闹剧,根本达不到任何训练的目的。
2.课内外书籍的结合。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因为课文中介绍的只可能该内容的一点,不管是写人物的(〈〈孔繁森〉〉、〈〈梅兰芳学艺〉〉),还是写自然风光的(〈〈台湾的蝴蝶谷〉〉、〈〈庐山的云雾〉〉),或是通过故事揭示道理的(〈〈狐假虎威〉〉、〈〈穿山甲问路〉〉),教师都应以此作为契点,加以延伸,并根据学生身理心理的特点,进行有层次的内涵的提升,并加以指导,使学生理解更为透彻。
这么好的契机,要充分利用,才能点石成金。在这过程中,教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要推荐,推荐相关的好书或好文章。如果只是推荐,有可能成为空对空,学生可能没从相关渠道找到这些推荐的书籍或文章,也有可能有这书或文章,但根本就没去读。因而,如果教师有心的话,可在每周抽一定的时间进行美文朗读,使得学生不管是不能还是不愿,都能受到一定的熏陶,在相似或不同的内容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同时保证学生在校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而且是多多益善。
3.作业布置的创新。听、说、读、写都可以作为作业来布置,所以不要局限于“写”——笔头作业上。这些作业在“实”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内容上不作限制,形式上多种多样,如朗读作业、绘画作业、手工作业、想象作业、表演作业、摘抄作业、歌唱作业、查找作业、讲(编)故事、编小报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作业难度、量度、形式等的自选。这些不同的练习,以作业的形式出现,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训练。
二.新实践必须做到“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的运用”。语文本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因而它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
1.语文与音乐的融合。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每册中都会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的歌词,稍作改动,作为课文。教师在这里只有发挥、借助音乐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溶入特有的情境。〈〈让我们荡起双桨〉〉,当抒情优美、轻松愉快的旋律响起,当学生跟着旋律轻轻吟唱时,怎能不感到现在生活、学习的幸福?〈〈歌唱二小放牛郎〉〉,抗日战争的一幕幕又出现在学生面前,旋律、歌词中的变化,对敌人的痛恨,对二小的怀念,交织在一起,使学生身临其境,生出对抗日小英雄的敬佩。
不仅如此,语文课堂内外的配乐朗读,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读书方式,从课文内容出发,到配乐的正确选择,这可以说是语文与音乐的真正融合,既理解了课文本,又陶冶了性情。
2.语文与自然的融合。大自然和生活中充满着无穷的奥秘,说都说不完。语文课本中更有相关的大量内容。姑且不谈物理、化学现象,就一些自然现象,单就语文和自然这门学科,就有许多相同的内容,只是侧重点不同。如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知识,语文一识字的方式出现,主要是识字、写字,这时就可结合自然课中讲的四季的特点来进行交谈。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动手实验,更需借鉴自然知识来完成。
3.语文与美术的融合。语文应该重视其熏陶感染的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体验。如果只把美术理解成画画而已,那就太简单了。美术培养了人的观察里、注意力、想象力等,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什么是美的东西,什么是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相同,这一点上是与语文相同的。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画笔描绘其内容,着这是美术与语文想融合的最直接的体现,但不仅仅是这点,美术更多地应该体现在思维和感受上与语文的融合。
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我想说的是不要为了用而用,应该用得恰到好处,用在“刀口”上。如〈〈少年王勃〉〉这一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如何让学生读懂这句诗,能够重现江边黄昏的迷人秋景,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时如果教师能将电影〈〈王勃之死〉〉中的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这一片段播放给学生看,那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须语言多描绘,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了。
三.新实践必须将以上两大点相结合。这次在新〈〈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将以上两大点结合,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最佳途径。下面就以〈〈蚕姑娘〉〉(苏教版第四册)一课为例,结合养蚕实践活动,来谈谈其做法:
1.搜集、了解有关蚕的传说、诗句、俗语、成语等。
2.搜集养蚕的知识与方法,做到科学养蚕。
3.在养蚕的过程中,写好观察日记或绘画日记。
4.有条件的话,到丝织厂、丝绸印染厂参观访问。
5.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作用,将蚕丝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6.观看芭蕾舞〈〈丝路花雨〉〉,或从照片、故事梗概等文字、图片资料进行了解。
7.从丝绸与今年唐装的盛行联系起来,看出人们对丝绸的钟爱。
8.用丝绸面料的碎片做拼贴画。
9.活动总结。开展一次中队主题活动,做一份整个活动的材料。
活动从3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可以说这个活动整整贯穿了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在不同时期,教师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勇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体验。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既让学生了解了祖国的特有文化,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如此多的好处,即使花再多的时间,相信教师们也是愿意尝试,并且不断尝试,在尝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