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优秀论文>>文章内容
由一条“成功经验”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5-04-2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林玲  

几年前,当新课改的春风吹进校园时,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既感到欣喜,同时又有些迷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思想?我辛苦而快乐地行走在新课改的教研之路上,一直在思索着、实践着。一路走来,时而迷茫困惑,时而茅塞顿开,从对新课程肤浅的理解到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认识新课程,一路曲曲折折,下面几篇教学反思,正是我心路历程的记载。

心路历程(一)

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应该气氛热烈,但当学生的想法和答案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状态时,我该怎么办呢?课堂实践中,我找到了一条“成功经验”——在参与学生小组活动时把预设的结果告诉学生,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出老师的想法,这样既能体现出班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情境再现一】

两年前,我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下面是课堂中的一个片断。

师:请同学们分别测量练习纸上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在同学们在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开始了)

A迫不及待地抢着说)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赶紧说):很好。

(我在暗自得意学生的默契配合,他们一下就说到了正题)

B:我反对小A的意见,我量的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2°。

C:是啊,我量出的也不是180°。

D:我们一组量出的三角形内角和有的是180°,有的不是180°。

(学生们的想法我事先估计到了,抓住他们的问题,我赶紧布置下面的活动)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就分组研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呢?

(我期望学生能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

(令我失望的是,大多数学生依然采用反复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没有学生想到把三角形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也没有学生想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同一水平线上。看着下面的听课老师期待的目光,我急中生智,走到平时成绩较好的小A、小B身边,把方法告诉了他;又走到好学生小B旁边,提示他。)

【反思】 在我的提示下,这两位学生果然“出色”,在交流汇报时他们大显身手,演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证明方法,显示了他们较高的思维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看着下面听课教师们满意的笑容,我暗自得意自己找到了一条能调动课堂气氛、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成功经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想法,我就使用这条“成功经验”,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我也常常在想,这样的教学过程真实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有利?这就是我所要追求的新课程课堂吗?尽管我对这条“成功经验”的有所疑虑,但是因为它的使用能调动课堂气氛、“体现新课程理念”、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有顾虑的我还是在需要时使用了。然而,一年前的一堂课,彻底打破我继续使用这条“成功经验”的想法。

 

心路历程(二)

学生的话让我尴尬,让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带着比较功利的心理,追求热闹的课堂效果,不敢面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才导致自己对新课程产生了认识行为上的偏差,把不真实的体验带进课堂。

【情境再现二】

这是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节课。

由于学生整体掌握较好,在教学的拓展部分,我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计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      =      =      =       =

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报研究成果。

A:我发现几分之一加几分之一的计算结果,应该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

(小A总结得很到位)

B:我要补充一点,两个加数的分母必须互质,才符合上面的规律。

(这是个细心的孩子,他发现我给出的题中的分母都是互质的,尽管他没有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但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勇气可嘉。)

师:需要这个前提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举些例子来验证一下。

我发现,学生们都举出了一些例子:

  =           =         =        ……

由于约分的熟练,他们跳过了第一步计算结果,询问他们时,都表示同意小B的观点。(我又着急了!)

我犹豫了一下,在学生C旁停下,举出了两个例子:

 =              =

告诉小C:按照小A总结的计算规律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只要再进一步约分就可以了。

(“成功经验”再次发挥了作用,接下来小C在全班讲解了这两个例子,充分说明在几分之一加几分之一的算式中,两个分母不互质的话,也应该是两个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只不过需要多一步计算——约分。)

本以为,一堂课就这么过去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我跟在学生后面愉快的走出了课堂。无意中,我听见了几位学生的议论。

A很不服气地):哼,有什么了不起,小C的例子又不是他自己想的

D:就是,小C开始时跟我想得是一样的。

E:(愤愤不平):不公平,怎么林老师就把想法告诉小C呢?

【反思】 听了学生们的议论我心里就象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味道。是啊,其实在给小C提示前我也有短暂的犹豫,是否应该直接把例子告诉他。但由于有其他老师在听课,生怕出现意外状况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我还是使用了这条“成功经验”。学生由此而产生的不满我早就应该估计到的,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静下心来处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正是带着比较功利的心理,追求热闹的课堂效果,不敢面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才导致自己对新课程产生了认识行为上的偏差。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追求怎样的课堂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水平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高度时,作为老师又该如何处理呢?我困惑着。

 

心路历程(三)

真实的课堂应该拒绝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学生提供有效思维的平台、创设积极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有所发展。

【情境再现三】

今年,我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这一课中的小组活动目标是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验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来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几份这一过程,从而拓展对“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然而我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停留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仍然选择一个物体平均分。

我参加了一个小组的活动。他们一组的材料是:8个圆、6个长方形、4只熊猫图片、10个苹果图片。起初,学生每人选择了一种材料,并取出1个,取出长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的同学开始测量分割,选择熊猫图片的同学在迟疑着。

师:小A,有什么问题吗?

A:这4只熊猫怎样分才能表示呢?我还可以要一只熊猫吗?

师:当然行。(我把分剩下的熊猫图片给了他

A:把5只熊猫平均分成5份,每份就是1只,3只就是3份,就是

师:象小A这样,你们能表示出10个苹果的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