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就久仰了叶澜教授的大名,她对教育理论的诠释是那么得简明、扼要,又那么具有前瞻性。4月1日至4月4日,我参加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报告会。当我得知有机会见到叶澜教师,能和她当面交流时,当时,真是激动万分,心中也对此充满了期盼。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和蔼可亲,还是高不可攀,不易亲近呢?我充满着好奇。
第一次见到叶澜老师是在宾馆餐厅吃早饭的时候,在人群中,你丝毫感觉不到她的威严,她不会因为自己是教授,就摆起架子,拒人于千里之外。她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像个可亲的长者,平易近人。在接下来的报告和评课过程中,我对她又有了新的了解。她很真诚。在明强小学的基地展示会上,叶澜老师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样在常州第二实验小学,也让我体会到了这个共同体之间的真诚。)当时的我,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她的精神境界很崇高。叶澜教授原本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校长,可是她放弃了所有的名誉和地位来从事这项研究。最可贵的是,她明知道这项研究是艰巨的,困难的。正如她所说:哪怕是改变几位教师,几百个学生,我都乐意去做。除叶澜教授以外的所有人,都是被这种精神所吸引,自愿地加入到这个集体中。他们为了同样的理想执着地追求着,他们很忙碌但很充实,所以从他们的神情中,你看不出丝毫的疲倦。我想,这就是因为有了精神上的支撑。于是我对“精神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精神”应该是是一个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我就是被叶澜老师和这个团队崇高的精神境界所震撼,所折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工作是一项任务,我会努力地、认真地去完成它。但抱着这样的心态,使我体会不到职业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有时候,上完一天的课,帮学生补完课,觉得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础教育”,我还是特想接纳它,试图理解它,研究它,实现它的目标。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新基础教育”外语学科的改革情况,首先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来谈谈“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学:
一、新基础教育开展外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原有的外语教学呈现的主要问题:
1、只重语言知识授受,忽视语言的掌握和运用
强调认知信息,忽视语言能力体验;
强调教师中心,忽视学生主动作用;
强调教学程式,忽视课堂动态生成
(案例:3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2、只重课堂活动形式,忽视学生语言训练实效
小学:过分强调“全身反应法”的外在形式,活而低效
3、关注微观层次的具体策略方法,忽视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
套用流行的教学方法,缺乏独立的思考;
学习别人的新颖做法,缺乏自己的整合
二、“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原则和理论基础
正是因为原有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这些弊端,所以迫切地呼唤一种新的教育,新基础教育应运而生,它遵循以下原则:
(一) 在外语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基础教育”它视基础教育为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因此,重视学生成长的需要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基础教育”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代青少年面临了一个迅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只有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事物,不断发现新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施展才华。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班级生活与课外活动中,也应体现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当改革深入到学科领域后,语文、数学在这方面比较领先,而英语相对滞后。所以它更期待着每一位英语教师的研究和探索。
专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外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量的活动为模仿、记忆和机械操练,教少提倡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提问。甚至当学生在语言练习时,根据已学知识灵活地使用一个确切的词语时,教师也不给予肯定,而是要求学生改用教师规定的词语。教学过程中只顾将语言点在规定的时间内灌下去,教少让学生思考如何总结学习和使用外语的规律,探索与创造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在改革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采用了一些肤浅的材料来取悦学生,或者是设计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这样做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在学习英语的初级阶段,模仿和机械的操练是必要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会变成回答老师问题的机器人。
其实,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中也有发展学生思维的痕迹,比如让学生造词,造句,通过比较找到单词、词组或句子的差异等,这就体现了发散和集中思维,但是,如何更充分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还有待于我们研究。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首先必须明确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有的哲学家认为“语言是第一性,思维是第二性”;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产生于行动和思维对语言的重要影响。人们一直在追究思维和语言,哪个更重要。事实上,语言与思维是人脑两种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打个比方,有位科学家因为中风,丧失了大脑左半球管语言部分的功能,但他大脑的其他部分的思维能力仍可以运作,所以后来他还是恢复了部分语言能力。后来,又随着语言的发展,他的思维能力也逐步有了提高。所以,以“工具论”的观点作为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就可能导致人们在外语教学中仅将外语作为工具进行教学。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的成长和发展。
(二) 发展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的课堂教学生存方式。
叶澜教授提出了师生积极主动、不断自我更新的发展性生存方式,即“动态生存”的方式。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呈现多元,多层,多向,多群”。“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促使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消极被动的适应性生存方式向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与人机互动的发展性生存方式转化。
在师生、学生与人机互动之间,师生互动又是最主要的,因为学生与人机的互动都需在教师组织与指导之下以及师生的共同参与中进行。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上的对答,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融合,这是语言交际的先决条件。
学生互动是外语学习中合作学习的体现,它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不仅从教师、教材和其他教学材料中获取语言素材,而且从同伴提供的教学资源中受益。同时,由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动时使用的外语材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与语言,为学生所熟悉与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外语输入。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表达思想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训练的质量。
人机互动,能加强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辅导,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外语知识教学与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
“新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所以,在学生的外语学习中,为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的外语基本知识和不断学习和使用外语的能力,两者都不能偏废。
传统的外语教学将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致使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比较薄弱。同时,外语教学中常强调采用模仿的方法学习,大量进行机械操练,学生一旦离开老师或者模仿对象,外语学习就感到十分困难。当然要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实践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师们会担心,各种统考中语言知识的比重很大,不教不练,学生怎么会呢?再说,能力培养无既定的程序和方法,需要摸索和探讨,难度教大。同时,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自己首先要有自主学习和外语交际的能力。专家们经过实验,研究表明,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在英语教学方面,知识指外语语音、词汇、句型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至于能力,一般仅指外语交际能力。
外语交际能力包括:掌握语法、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与使用策略。可见,掌握语法知识已包括在外语交际能力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先以语法教学为主,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外语交际活动,当然也可以寓语法教学于交际活动之中。比如,在我们五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是进行口语交际,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帮助纠正。这时能力较强的同学,已经能摸索出一点规律。到第三、第四课时,再讲解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自学、独立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掌握适合自己的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从小自学的习惯,如学会查字典和查阅简单的资料,产生问题时先思考再尽量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能为以后采用各种外语学习策略和方法打下基础。
如果一贯都能坚持这样的做法,就会如叶澜教授所说“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三、“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此,提供几个案例,供大家学习和探讨,当然这既不是典范,也不是规定的模式。我们不一概而论,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校原有的基础和条件,师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词汇教学课 :以师生互动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分小组,围坐在课桌旁。
2、 教师讲解教学目的后,每组负责找课文中一小段中的新词,通过查字典与讨论,确定新词,并写在纸上。
3、 每组派代表到全班交流。把准备好的纸放在投影仪下,解释新词的发音和词义。如果语音正确,就领读,如果不对,教师及时纠错。
4、 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词汇按词性分类,并指出哪些词是由学过的词变化而来。小组讨论后向全班汇报,教师小结单词词性、意义和用法。
5、 老师选择少量常用新词,要求学生利用周围实物与图画等各种手段,通过外语句子表达他们对新词的理解。
6、 教师进行新词意义与用法的总结后,学生听课文录音。并从课文的上下文中进一步熟悉新词的用法。
7、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文教学。
整堂课不是教师在满堂灌,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教师也在一旁指导,体现了师生互动,老师的小结与总结也起到了指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但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倾听与接纳)“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既鼓励又严格要求)“个别学生与集体的关系”(根据学生特点,安排活动;个别、小组、全班活动交叉进行。)
新授课: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1、 教新词和短语
2、 warm-up 教师提出一些与故事相关的或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使学生围绕故事发散思维,同时运用已学的词汇与句型,并对学习内容在思想和语言上做好准备。
3、 看一遍无声录像。小组为单位讨论、猜测故事梗概,请2-3组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接近故事原文,使学生的思维初步收敛。
4、 再看一遍无声录像,两人一组讨论所看内容与小组讨论是否一致。全班讨论,教师将讨论引导至合乎故事逻辑。
5、 看有声录像1-2遍,对照自己的思考和故事情节的差异,小组讨论,请好同学总结,教师完善,给出课文中的故事。
6、 打开书,扫除语言难点。先由学生自己看书,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再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总,教师解疑,并提出学生没注意到的问题,总结课文难点。
7、 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师围绕课文提4-5个问题,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后回答。
8、 教师总结问题答案,有时间可进行语法或句型教学。
9、 家作:看录像,听录音,书面回答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结合。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猜想、联想与想象能力。它们是创造的前奏。
语法综合练习课:知识教学和能力教学相结合
复习动词的现在完成时
1、 提出教学目标,warm up ,复习一般现在时What do you (does she) usually do on weekends?
2、 进入综合练习准备阶段。复习过去式的概念与结构。What did you (your mother)do last Sunday?
3、 开始复习动词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与结构。
(1) 提问 Have you ……?
(2) 根据师生师范小组活动。
(3) 向全班汇报“他/她已做的事情“
(4) 请个别好同学总结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与结构,与过去式的区别,然后教师总结。
(5) 给出15-20个规则与不规则的英语动词,以小组比赛的方式复习过去式与过去分词形式。
4、 使用现在完成时
小组活动,组织英语会话后表演。(可以按老师给的情景讨论,也可以自选)
5、 再次总结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与结构,请中等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回答。
6、 再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