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新基础教育>>动力驿站>>文章内容
我与叶澜老师面对面
发布时间:2005-05-1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陈妍  

之所以在题目中用了“老师”而不用“教授”一词,是因为叶老师在让我对“新基础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让我感到亲切,贴近。在我还是一名师范学生的时候,我就听说了叶澜教授的大名。印象中她是位教育专家,是带着学生搞科研的学者,但从未有机会也从未想过会有机会和她近距离接触。

59日下午,我和喻一珉老师与二实小的两位语文老师一起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参加了“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研讨活动。一路风尘仆仆,我们四人在乘坐了火车、地铁、公交车,历经4个半小时之后才到达了住地。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步行来到了外高桥保税区实验小学。这是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校园,到处是青翠的草坪,娇艳的花朵,四周静悄悄的,即使是课间也无大声喧哗的现象,让我感觉仿佛走进的是公园而不是学校。楼道口、走廊上都张贴着学生的绘画及书法作品,虽然稚嫩却闪现着个性。来到会议室,吴亚萍老师和李政涛老师已经笑意吟吟地在等我们了,并问我们路上是不是辛苦,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非常的亲切。不过没有见到其他专家,特别是叶澜老师,我不禁有一丝的遗憾。

这天学校安排了三项活动,上午听一节三年级的语文课,然后进行“创造性使用教材”专题研讨,下午是“基于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教材分析”的研讨活动。我们在教室里坐下没多久,就又进来好几位老师,我一眼便认出了是杨小微老师和吴玉如老师,还有一位戴着眼镜胖乎乎的脸上带着微笑的老太太,凭直觉她就是叶澜老师。我有点激动,同时也为上课的严红老师捏了一把汗。严红老师执教的是三年级的一篇常识性课文《乐山大佛》,短短的一篇文章综合了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地理、人文、佛教、水利、设计、文物保护等。课堂上,严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质疑,用具体的事物让学生把3.3米、71米这样抽象的数字直观化,结合课文交流课外收集的资料,严老师还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纠正、补充,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并加以利用,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和谐不漏痕迹。整堂课上,叶老师不时地看看学生,看看老师,在笔记本上不停地写着,有时还与身边的老师说点什么,可以看的出她非常专注课堂上的一切。

参加专题研讨时,我特意坐在了叶老师的对面,她的话语并不多,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叶老师看人看事一针见血。她问严老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你是怎么解决的?这节课浪费了至少5分钟时间,浪费在哪儿了?她说,既然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你已经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提问了,而且对问题进行了归纳,那这节课一开始为什么还要让学生提问呢?第二课时如何开场,怎么和上节课衔接,这个可以再讨论。叶老师是第一次听严老师的课,并不熟悉她,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叶老师就指出“这是一个很有个性很会思考的老师;严老师自身的朗读就是软肋。”我惊讶于叶老师的这种敏锐,也正是因为她的敏锐,课堂上她总能最先发现问题的所在。其二,叶老师是一位教育教学专家。在参加“新基础教育”之前,我也曾多次听过大学教授们的教育专题学术报告,每次听讲座都有这样的感觉:真正接触一线教学的教授太少了,他们有着很深的理论功底,然而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还离得很远,总有听了还不过瘾之感。叶老师却不然,她研究教学理论,同时深黯教的科学,对小学老师、学生的现状非常了解,她会问老师: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学生在这堂课上需要什么?你又给了他们什么?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他们懂了吗?她同时也向严老师指出:课堂上学生发言看似很积极,却显得太过集中,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够响亮,语言还不够流畅。听了叶老师的点评,让原本还想说几句的我把话硬生生地咽了下去,生怕自己的浅薄会让她笑话。其三,叶老师是个真人。这里的“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真实”的“真”,她说真话,做实事。这种真不仅体现在叶老师身上,也体现在参加“新基础教育”的基地学校的各位老师身上,她们在评课时抢着发言,真诚地与执教老师交流,敢于说真话、研究真问题,直面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深深地被那种浓郁的科研氛围所感染,被他们对教育的热情所感动。

这种感动不仅是我,同行的其他老师也深有感触,在回常的路上,我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认为收获很大。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活动,期待着以对话者的身份参与活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