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新基础教育>>动力驿站>>文章内容
走近“新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2005-04-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许嫣娜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坐在这个讲台前,比以往任何一次发言都心虚得多。我这个人,属于那种讲故事特别精彩的,让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啊,经历啊,还是挺能侃的。但是今天,是来给大家讲理论的,在这一方面我属于语无伦次型,而且准备得也比较匆忙,希望大家看在我昨晚奋战到凌晨的努力面上,将就着听一听,有说错或瞎说的地方请多包涵。

“走近新基础”是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我没有用进入的“进”字,就是因为我对于“新基础”的感悟理解也是比较粗浅的,仅仅是因为参加了上海“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报告会,所以可能比大家距离上要近了些。至少办公室在讨论“叶澜教授”是男是女时,是我下的结论“女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于风云人物也是向往得很。我在去上海的一路上,一直在脑子里想象“叶教授长得什么模样”,是不是像王兰老师一样总是一身亮丽的红色,特别的显眼。到达宾馆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吴亚萍老师,她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主要是与校长,我就觉得这些专家一点也没架子,就像普通的老师。可是我没有见到我向往的叶教授。第二天早晨,我们在宾馆的餐厅准备吃早餐,校长突然轻声地告诉我们,“那个穿蓝衣服的就是叶澜教授”,我抬头望去,叶教授中等个儿,可能比我还要高一些,有一点点发福,不过不显胖,白白净净的,戴着一幅眼镜。很朴素,但很大方,朴素得她的早饭都被人抢走了,因为大家不知道眼前这位清爽端庄的老太太,其实她不怎么显老,就是鼎鼎大名的叶教授。不知大家听出来了没有,我用了好多的转折词,因为看到她的第一眼,莫名地,我就好喜欢她。第一天的报告就是叶澜教授作的,题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因为带着积极的情感,所以我第一次听报告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我觉得叶教授的思路很清晰,抛出的观点很有震撼力,而且常常说到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里我就罗列一些叶教授的语录,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

1、“没有知识,构不成教育;只有知识,不能称其为当代的教育。”

2、“过去的教知识,是就事论事;现在要挖掘知识内涵的育人价值。”

3、“不动脑子做事才是最累的。”

4、“人是精神的生命,需要精神的滋润;没有精神生命的成长,是不可能有幸福的,精神生活贫乏了,生命就没有质量。”

5、“校长不在家,老师最开心。那你自己到底是为谁而过的?”

6、“建立一份自己的责任,课堂是一个自由的空间。”

7、“什么都可以等,孩子的生命不可以等。”

8、“教育应该成为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职业。”

9、“老师不研究学生的变化,光看教参和公开课的环节设计,就只是机器中的小零件,永远被机器带着走。”

10、“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的,相互锁定的一个整体,是一个单位,不是有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

……

叶教授的报告不煽情,但我听了可以说热血沸腾,至少在那一个小时中,我不断地说:“教师是幸福的,我要主动发展,我要和学生一起做真正意义上的人。”当然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这也正像叶教授评价自己的“新基础研究”一样,“哪怕它只对那么多基地学校中的一个班级中的一个学生发生作用,我觉得就值了。”正因为她的愿望如此朴素,所以他们的研究才那么的真实,朴实,轻易地激起我们的共鸣。叶教授是个率真的人,她不喜欢别人对她的欺哄,她也不会遮掩自己的情感。即使对于自己的下属,当他们的报告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时,她会很自然地接过话题,终止你的报告,以免浪费听众的时间;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她也不愿意与没有共同话题的人客套,她会建议你懂了“新基础”再来交流;然而对于一直热爱“新基础”的实验教师,她既毫不避讳地指出你的偏颇,又会感慨得潸然泪下,真情流露。这桩桩件件都彰显出叶澜教授的个性魅力,她始终把每个人当成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去珍惜、尊重。我不由想起一句歌词,“从来没有人如此,打动我的心”,而就是一个我至今为止都没有和她说上一个字的人,在我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喜欢,就是喜欢。

人们常说“爱屋及乌”,我却是因为喜欢叶澜教授而对于我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新基础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充满了好奇,开始投入地关注这项研究。真不好意思,我还是喜欢讲故事,讲着讲着,就忘了时间。接下来,我就要讲讲我对于“新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

“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的语文教育改革走过了十年路程,这十年是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的成员和第一线的实验教师在研究性改革实验中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反思、探索、重建的过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取决于教师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如何学习语文的了解程度,还取决于教师有无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等。你不要指望从“新基础教育”那里找到实践的方法,他们也许最讨厌就是一讨论,老师就问“那么该怎么做呢?”他们只是要更新你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让你在与专家的交流沟通中对他们的理念产生心理的认同,从而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的运用。然后他们再透过你的实践来总结归纳。所以他们从来没有编撰配备的教材,因为他们坚信你有了先进的理念,就会创造性地使用你手中的任何一套教材。那么多实验教师的智慧经过他们的提炼,确实形成了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财富,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探索、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

(一)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整体设计语文教学。

1、根据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处理语文学习中不同内容的关系。

首先要认真分析语文教学不同内容的价值,追求综合效应。语文学习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作文等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中都有特殊的价值,不可或缺,但也只有组成一个整体才能产生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效应。例如,识字是阅读的重要条件,许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就是因为识字能力不强,文章中因为夹杂了许多不认识的字,阅读起来是不连贯的,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内容是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就像食物链一样,某一层断了,整个链子就无法运作。其实在我们的实践中一直是这样做的。像我们每学完一篇课文,就推荐相关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及时记录下来,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听、说、读、写就有了综合意义上的提高。上次专家点评《晚上的“太阳”》时曾经指出能否利用课文中描写人物紧张的片段来指导学生的写话,也是追求综合效应的表现,但是如何在不破坏课文的情境的情况下进行融会贯通也值得大家的商榷。我觉得丁老师的情境说话的设想是非常好的,只是我一直领会不透,上不出来罢了。

其次,努力处理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能力。语文学习能力具有整体性,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结果。这次我在上海听了一堂一年级的语文课《蜗牛学本领》,其中的生字教学就是由老师先领着学生读,再识记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然后书空。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细致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评课时,就有一位老师指出,“现在已经是一年级的下半学期,学生应该已经掌握识字的策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面临新的识字任务的时候,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策划学习步骤,为什么还要老师带着一步一步走,以前的识字教学做了些什么呢?”问题提得很尖锐,其实就是指出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做得对不对,知道怎样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2、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相对应,安排语文学习系列。

同样是在上海听课后的交流中,许多基地学校的老师不断地提出“序列”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时某一课文的教学不应是孤立的,而是基于同样的价值追求,对教材进行整和,再创造,使教学呈现连续性、递进性,这是我的理解,我的表述,不一定正确。我记得现在的五年级好像在四年级集体备课时,就打破了当时的教材编写结构,重新划分了单元,他们当时的做法可能是从语文综合学习的角度考虑得比较多,但就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目标上并没有形成序列。那么在吴玉如老师的报告中就以阅读教学为例,提出了两个序列。

一个是“类课文”学习系列。我在《案例集》中看到二附小许倩的一篇案例《滥竽充数》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首先来看看她的教学目标:(1)运用学习成语的方法策略学习文本;(2)培养遇事多思考、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3)培养学生规划、总结自己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要运用学习成语的方法策略,就先得把成语类的课文重组。我们就来看一下她的导入。

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课时的学习,规划一下这节课的学习。

1:昨天,我们学习了成语故事“自相矛盾”、“画龙点睛”。我们是这样学习的,先读一读成语故事;再划出故事中最精彩的片段,说一说为什么;最后讲讲成语故事。(师板书:读、划、讲)

2:我们今天学习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成语故事。你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计划吗?或者想怎么学?

3:我想先按照昨天老师说的3步读、划、讲来学,讲故事的时候再想办法做些动作;然后再总结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师:生3同学有了一个学习计划,我们就是要带着脑子来学习。

另一个是阅读策略学习系列。例如概括策略,质疑策略,感悟策略在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划分成几个能级。我想我们的“基础达标”和“小型竞赛”就试图体现出这样一个递进的序列。

3、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

首先以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新人为设计立足点。课文教学不只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还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教学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具体课文对学生需要的满足和发展的价值,如考虑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世界的关系;考虑学生学习的潜在状态,前在状态;考虑文本对学生体悟、表达、情感、知识积累及发现方法、思维策略的价值;考虑具体课文在结构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属于学习结构阶段,还是属于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阶段。

第二是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目标、教学过程和课内外作业都要求留有弹性,以便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状态,实现资源生成和过程生成。我这次在试教《晚上的“太阳”》的过程中就很有感触。我对这个弹性的理解就是要设计一个很开放很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天马行空地扯上一番。后来,在食堂吃早餐的时候,丁老师就告诉我,“不是这样的,语文课是心灵的畅游,但不是漫无目的地走马观花。导游也要先把学生带到一个景点,介绍一下,游客才会分散。那语文课也是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带着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去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然后教师与学生分享、沟通,与文本的价值相遇、相知。在不断的放、收的过程中体现语文的育人价值。”其实我的教学设计是有弹性的,我把它上死了。我的预设都是正确答案,所以面对学生的生成意外太多,回应太少。

第三是教学过程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思路。也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先整体感知,再选择重点进行探究,深入思考。最后再次阅读全文,整体赏析。

(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提升整体素养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教师对语文学科价值的认识。

第一,语文学科具有提升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价值。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接触到文中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同过作品人物、事件形象产生想象、联想,产生情感体验,通过与作品对话、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了解人生,用作品中人物的健康心灵来影响自己的个性、品味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语文学科具有提升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的人的作用。

另外,语文学科具有提高学生言语智慧的价值。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言语实践是最主要的实践,这里面需要极高的言语智慧。儿童学习语言,得靠本人学得和习得,靠本人的经验、感悟,靠本人在言语实践过程中用独特的视角去学习发现的方法、思维的策略,去欣赏、去判别、去发展,从中满足自己多方面的言语需要。

2、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和教育智慧。

例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里要提出“3—5分钟训练”,即利用课上最初的几分钟让学生通过带有游戏比赛性质、与语文学习有关的常规活动,既满足了语文基本功积累的需要,又作了“课前热身”,利于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正课的学习;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教师自身发展的研究,“眼睛里真的有学生”,“教学的整体意识增强”等。

“新基础教育”是一个与我们以往想象中不一样的课题组,相信我们会在越来越近距离的接触中,因了解而感动,热爱,绝不是分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