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新基础教育>>动力驿站>>文章内容
与“新基础”的一次激情碰撞
发布时间:2005-04-2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袁平平  

 

说是与“新基础”的激情碰撞,在我看来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就这样一次接触,也许“神”了些,但真的让我对教育、对教师一样一种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有一些新的想法,更有了一种想要去试图改变些什么的激情。这样一种情怀,从4月1日在上海听叶澜教授的第一场报告开始,每经历一次“洗礼”我的这种念头就更深一层。直至今日还久久不能忘怀。下面我就上海之行及多次与“新基础”的接触为出发点,谈谈我对它的一点浅薄之见。讲的不对的地方还忘大家批评指教。

今天我准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简单介绍一下叶澜教授与她的“新基础”教育。

    着重谈一谈与我们数学教学相关的“新基础”教育,也就是吴亚萍教授在4月2日下午做的、“新基础教育”数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及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研究。

    谈谈通过这些天与“新基础”的接触与学习后,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大家风范,介绍叶澜教授。

  有人也许还不大认识更不用说了解叶澜教授了。上次在办公室里有个笑话,××问叶教授是男是女,多大年纪了。几个我们认识叶教授的人联合起来骗她说是一个男的,年齡与蒋虹差不多,她还信以为真,发了一大通感慨。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大家一起来对叶教授稍作了解。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1990年被评为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改革。近八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现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项目)等。

叶澜老师给我的几点深刻印象:她是一位智慧老人,但她的思想、言行却比常人要快得多。不管你提什么样的问题,她总能非常迅速、非常准确、又极为精练地给出回答。对于他人,她又象一个慈祥的长者,第一天我的在一个宾馆里听报告,座位比较简单,她马上就对大家说的对不起,还一再追究自己的问题。第二天在她的一再要求就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把在教室的报告改在了一些相对舒适的阶梯教室了,令我们感动不以。对于与她工作的研究所教授们,她又是一个严格可敬的老师。记得在杨小微、李晓文的报告上,叶教授始终坐在他们的旁边,一但他们出现一个错误,哪怕是一个用词的不当,叶教授都会立刻而且毫不客气地提出来,杨小微他们也必须马上改正,如果是PP打出来的话,叶教授也会请他立刻改正过来。从当时的的气氛可以看出跟着叶教授的那些博士生、教授们对她都是既尊敬又“害怕”,因为叶澜教授对得他们就象我们对待自己的学孩子、自己的学生一样。

二、“新基础教育”的几点概述:

  虽然校长已经作了两次关于“新基础教育”的讲座,但我觉得有一些关于“新基础”的核心内容还是有必要在这里强调一下:

(一)            为什么“新基础教育”加引号?

(二)            “新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精神?

(三)            “新基础教育”的口号是什么?

(四)            “新基础教育究竟在何处?

●为什么“新基础教育”加引号?     

1994年最初提出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课题的时候,国内教育界还较少使用这个词。但在近两年间,随着国内基础教育改革形势的迅速发展,矢志于创造和尝试新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教育界同仁越来越多,冠以新基础教育五个字的其他的研究项目或著作开始出现,如新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等等,为了避免造成混淆和误解,包括研究所研究人员和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学校和教师,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在书面提及高度民该实验项目时,在新基础教育五个字上加引号,以表示这是一个专有名词。

●“新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的精神?

  滴水穿石、实事求是、团队合作、执着追求

●“新基础教育”的口号是什么?(用叶老师的话叫做四个“把…还…”)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着生长气息;
--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着智慧挑战;
--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转型时期学校教育要履行构建校园新文化、传播新文化的特殊文化使命、学校教育要赋予教师个体生命意义、学校教育要同时赋予学生在校生活的高质量和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新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功能。

新基础教育究竟在何处?

   事实上,新基础教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总是相对于过去或当前的状况而言的。“新基础教育”不刻意追求什么标新立异的,并不靠玩新花样来体现 新基础教育,是建立在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的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分析基础上,并在与学校教育实践的互动过程中确立起来的。

 

关于叶澜教授与她的“新基础教育”我只能说这么多,我想把再多的时间用在4月2日下午吴亚萍教授关于 “新基础教育”数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个报告。本来它是吴教授在上海某区作了一整天八个小时的报告,而我们那天只安排了三个小时,所以吴老师也只是蜻蜓点水般从整体的角度纲领式地阐述一下,而今天我的时间更少,让我们抓紧时间吧!

三、“新基础教育”数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反思。

1、主要问题:吴老师列举了四大封闭的现象。①“小步走慢慢走”,问题缺乏挑战力度;②“替代思维”的现象,学生基础性资源匮乏;③“视而不见”的现象,资源捕捉的意识缺乏;④“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老师点拨回应无力。

●案例:三年级“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1)、生日统计:

    12月出生的同学有几人?有三个人站立起来。

    多媒体呈现生日蛋糕、蜡烛,全班同学唱生日快乐歌。

    统计全班学生不同月份出生人数:1-3月出生10人,4-6月出生14人,7-9月出生13人,10-12月出生12人。

    电脑演示条形统计图制作过程。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要素,一学生给出正确解答。

2)、天气统计(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

3)、动物数量统计

    根据统计图制作统计表

    求动物数量总数

    学生质疑:一共有多少?相差多少?多多少?少多少?

    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4)、计算方法多样和巧算:根据本校各年级学生数的统计图完成填空

5)、现场调查听课老师喜欢吃的蔬菜(番茄、青菜、黄瓜)

①现场调查统计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图的制作,纵线间距需要学生自己确定,但结果未表现开放的状态)

③交流展示作图情况,评价哪个小组作图最美观。

●期望体现的新理念

①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沟通(生活情境、现场调查)

②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③问题的开放性设计

④方法的多样化和巧算

⑤爱护动物的思想教育

⑥学生质疑、评价、小组活动

●问题反思

    学生有没有学习的内在需求?(有了统计表为什么又引进统计图?两者有什么区别?统计图独特在哪里?为什么出生人数要按一季度为单位进行统计?如何确定出生人数统计的组数?一个月为单位进行统计?还是两个月为单位进行统计?三个月为单位进行统计?半年为单位进行统计?等等)

    学生有没有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小步走慢慢案走)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怎样把握整体来确定教学的递进性目标?

2、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对老师的影响根深蒂固。

    习惯于模式操作的惯性思维

    理论认识尚未内化为实践行为

2)、公开课教研形式对老师发展的负面影响

    公开课的“示范“和”表演“,强化了教师展示完美的意识

    对公开课的盲目崇拜和模仿,扼杀了老师研究和创造的意识。

    教师热衷于研究公开课,丢失了日常实践研究的意识

    更深层次的负面影响在于,老师的主体发展意识已基本丢失

(二)数学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1、教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1)、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偏差

①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

②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空泛化

③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短期化

2)、数学教学的独特价值

    从宏观的层面上:学校数学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至少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惟有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从微观的层面上,可以进一步分析小学数学不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

2、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形成问题

1)、认知的发展建构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的激发

    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心理内部变化。

★案例: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

①梯形面积的教学: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引导学生用割补或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利用图形转化前后之间关系,从而得出梯形面积公式

②教学状态

状态一:学生动手操作时,学生处于自发的状态。有办法的学生大多属于碰巧,带有较大的偶然成分;没有办法的学生大多处于旁观、无奈的状态。

状态二:学生操作以后的汇报交流,往往是个别学生实现转化的结果呈现:

③存在问题:

◇个别学生替代思维。我们要作的是如何使学生:从没有办法到有办法?从偶然发现到必然的发现?

◇结果呈现替代转化过程本质的提示。我们如何学生的思维在实现转化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只有学生单方面的动,老师缺乏更高水平的动。我们如何通过实现师生之间真实有效的互动?

④核心问题:

◇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价值是什么?

不仅仅是面积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特征,把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的体悟渗透其中的转化思想。籍助于平面图形的教学过程 ,可以开发和利用学生的模仿能力。这种模仿融合着类比的思考、融合着创造的体验。

◇教师如何作出积极有效的回应反馈?

⑤三个层次设计:

◇促进学生关于转化方法理解与掌握的提问 

◇促进学生类比联想并产生积极探究欲望的提问 

◇促进学生反思和探索的逆向提问

⑥教学基本策略:

◇利用知识结构的关联性,提供学生实现转化的方法支撑。

◇关键处的追问,启发、点拨、提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