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新基础教育>>研究方案>>文章内容
“新基础教育”项目性推广研究学校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05-07-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佚名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建校时间:

19028

学校等级:

省级模范学校、省实验小学

校长:李伟平

学校地址:

常州市局前街174

电话:

0519—6689251

书记:陈达英

电子邮件:

jxlwp@{域名已经过期}

邮编:213003

教职工人数:94

教师人数:89

 

学生总数:1823

班级总数:37

 

联系人:姜明红

电话:0519—6606826—8005()

0519—6985227()

0519—3993663(小灵通)

13915018386(手机)

电子邮箱:

jxjmh@{域名已经过期}

二、指导思想

在“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运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弘扬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传统,改变师生的行走方式和生存状态,提升学校存在价值,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体现“新基础教育”理念的21世纪新型学校,在“成事”中“成人”,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校、老师和学生主动、健康发展。

三、预期目标

1、总目标

把握转型社会特征,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教师自我实现,提升学校教育内涵,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让教师真切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建设“具有前沿意识和内涵优势,充满生命活力的21世纪新型学校。”

2、分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20054~20067)

学校管理:用“新基础教育”的理念全面指导学校管理的整体改革;实施管理重心的下移,各部门制订发展规划,“自下而上”地进行改革;选择、改造、优化学校原有制度,完成对学校制度的文本梳理;确立学校新型文化的建设目标,制订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案。

课程与教学: 广泛深入地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重新认识课堂和学科,让改革与评价同步,应用“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引领教师完成对课堂教学的重建,做到“还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形成按“新基础教育”的教学观反思的自觉意识,认同“还”的意义。以课题项目组的形式开发满足学生需求、传承学校文化的“龙城书院”、“文明礼仪”两门校本课程,总结和反思学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策略。

教师发展:熟悉并理解“新基础教育”理念,形成新的职业价值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制定教师个人成长三年规划。不同层次的教师分别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听、说、评课”活动上有所突破,立足日常,更新习惯。首批实验教师唤醒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题。启动名师工作室。

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加强“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学习,为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成立实验班,着手开始对不同年龄学生成长需要与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尝试建立以“感激”为主题的活动序列以及“文明素养塑造工程”的活动序列;初步构建动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班队课堂活动形态。

(2)第二阶段(20068~20087)

学校管理:完成新一轮的中层干部竞聘,调整组织机构,加强部门工作自我设计与规划意识,改善管理的行为方式,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重建学校管理过程,实施“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管理职能;构建学校制度,提升制度建设价值;积极创建学校新型文化。

课程与教学:探索“活”起来的课堂的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及形成有利于提升学习水平的课堂新秩序,探索并初步形成基于“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内容的课型。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策略积极实施满足学生需要的“龙城书院”、“文明礼仪”两门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年段系列,并在更广泛的领域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教师发展:拓展实验教师队伍,形成“新基础教育”研究的骨干力量,能立足日常教学,自觉进行研究性变革实践,并在“动态生成性”课堂研究上有突破。不同层次的教师自觉进行“自我更新”。建构多层社会互动平台,初步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稳定实验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不同年级学生发展要求以及活动序列;进一步完善班队课堂活动新形态的构建;积极进行“不同家庭背景下学生成长需要的研究”,促进学生个性的主动健康发展,形成局小学生独特的气质和特征。

(3)第三阶段(20088~20097)

学校管理:弹性化地实施人性化的学校制度,提升制度建设价值,形成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制度体系;全面系统地总结学校管理实践,形成体现“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学校新型文化。

课程与教学:在不同学科、年段、内容的课型的基础上,形成结合学科和年级的新型课的类型系列。在课程开发上形成策略,并形成一支具有较高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意识的教师群体。形成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策略。

教师发展:形成各有特色的学习型组织,塑造具有局小特点的“新基础教育”教师群体和特色教师。形成不同层面的教师发展的评价工具。

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扩大实验教师队伍,总结、反思规划实施情况,能够在新基础教育共同体中体现我们的独特的价值,与兄弟学校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提炼出“新基础教育”在我校的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四、学校情况分析

1、优势

1)学校文化底蕴丰厚

学校的前身是明代的“龙城书院”,1902年创办小学校。悠久的历史、百年的办学传统,积淀了局小丰厚的文化底蕴。师生员工恪守“勤、勇、朴、诚”之校训,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务实的教育教学作风。长期以来,“自由而严格,快乐而刻苦”的局小学生特点和“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特色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在常州地区有广泛的影响。

2)领导班子团结开拓

学校领导班子具有主动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有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并能在日常化的学校工作中,以研究的方式推进学校持续发展。班子成员有主动进行自我更新的意识,大家能开放自我,真诚相处,主动沟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班子成员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目标明确,思想统一。

3)制度保障机制健全

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渗透着学校办学思想的传统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时间、作业时间、课外活动等都有明确的规范,包括对晨间、午间和学生兴趣小组的管理。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有明确的建议。各科室学期学年计划周全,教导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有详尽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保障,从而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处得到落实。

4)教师业务素养较高

局小有一支学科素养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局小教师的引进,具有良好的教师选择机制,一度时期,局小的教师是从师范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挑选或者是从常州市其他各校引进的优秀教师,这为局小良好教师队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局小在每一个时代都涌现出一批“师品、学品、人品”堪称楷模的名师,她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并形成了“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文化和“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着想”的研究氛围。在教师使用与培养方面,学校领导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开放性资源丰富

 学校有开放的办学传统,局小毗邻市政府,家长群体构成特殊,形成宝贵的办学资源。学校注重开发家长资源,每学期让家长进入课堂听课,参与学校研讨活动,定期召开各层面“家长理事会”,在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获得支持性力量。学校地处“局前街”,与市“卫生局”、“财政局”、“国土规划局”、“税务局”、“民政局”、“供电局”、“劳动局”毗邻。学校办学主动向社会开放,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和体验时空的同时,学校发展逐步畅通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并逐步体现变革力量的集聚和辐射。

2、不足

1)学校管理文化需重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