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体育>>文章内容
学校体育特色项目
发布时间:2010-12-2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王浩  

学校特色发展自评报告  

   

学校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学校特色主题  

形体和健美操特色项目  

我确定以下申报的内容真实。  

   

校长签名:____      _____  

特色业绩陈述:  

【特色构想背景】  

㈠ 关怀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文明病”相伴生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适合自身的科学健身方式,以增强健康体魄、培养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气质和风度成于中而形于外,是通过塑造外在美、培养内在修养和调节精神状态体现的。著名的美学 家朱光潜 先生曾说:“人体以它生动、柔和的线条与轮廓,有力的体魄与匀称的体态,滋润、光泽、透明的色彩,成为大自然中最完美的一部分,标志着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高级生命的尊严。”这段话精辟地表达了我们追求人体美的价值。人体美体现为体形匀称、姿态优美、动作协调,这些都可以通过形体训练获得。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门的练习内容和训练手段,以改变人体的原始状态,塑造出健康的体魄、匀称的体形和优美的姿态,是增强形体可塑性和形体表现力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㈡ 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基础教育变革和社会“人文精神”苏醒,必然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近年来,我校制定并实施《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创建品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这新一轮发展中,学校站在生命关怀和文化创新的高度,融合“新基础教育”理论,以“扎根博大的文化沃土,创生和谐的人文氛围,营造润泽的精神乐园”和“挖掘潜在的团体智慧,涨涌求变的探索激情,提升创新的理论内涵”的管理策略,积极搭建并夯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平台。我们认为教育从生命的意义出发,尊重学生的生命,才能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同时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而“健康”是学生生命成长和幸福人生的基础之基础,在局小开设形体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局前街小学“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理念目标】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提出我校形体课程总体目标和学期分目标。  

(二)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重点开发水平一形体课程,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课程实施的内容体系,课程力争做到儿童化与规范化相结合。  

(三)逐步完善形体课程的校本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相应的学生评价体系,教师培训体系。  

(四)实施形体课程,塑造学生匀称形体、锻炼健康体魄、培养优雅仪态、形成优良品质,关怀学生生命。  

()探索形体课程背景下的形体(健美操)俱乐部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特色措施及成效】  

1.形体项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研究:如何在实践中形成文本经验、如何对项目实施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或方法。形成形体校本课程的教材体系、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  

目前我们从课程目标、实施内容、教学建议、教学组织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开发与研究,形成了一二年级形体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建议,进行坐、立、行等基本身体姿态练习以外,还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从待人接物着手教育学生,训练学生基本的礼貌、礼节和礼仪,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言谈举止和高雅得体的社交艺术。

2.形体(健美操)俱乐部建设。部从全校学生中身体素质及形态好的同学进行健美操训练,有专用教室及专业教练,目前健美操代表队在市比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的佳绩。以校队运动员为骨干的班级层面的俱乐部也形成雏形,在学校艺术节“我形我秀”专场演出中,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良好的形体素质。  

3.在大课间活动、体育课中凸显形体校本课程的元素;在大课间活动内容中我们加入的柔韧性练习和队列练习(站立行姿势)。  

4.自编校本形体操,在校内进行推广;(正在准备中)  

   

主要支撑材料名称: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体育课程校本化设计的总体思路;小学形体校本课程的开发;《小学生形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申报表;健美操训练记录;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学生俱乐部工作指导纲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健美操队比赛成绩汇总。  

评估组意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