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大写数字的来历
人们在经济往来中,都要与数字打交道。如使用帐册、支票、发票,到邮局汇款,去银行办理存款取款手续,金额都要使用汉字大写,目的是防止金额涂改作弊。使用汉字大写数字,防止贪污作弊,始于我国明朝初年。
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执政时期,曾发生过一起郭桓重大贪污案。郭桓曾任户部侍郎,在任职期间,勾结地方官吏,大肆贪污政府钱粮,贪污数额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几乎和当时一年的秋粮实征总数相等。这一大案牵涉十二个朝廷大臣和数万地方官吏。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下令将郭桓及数万名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惩治贪污的法令,为了杜绝财务混乱,对全国财政管理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渐渐地把“陌、阡”改成了“佰、仟”。这一方法的实行,堵住了一些帐务管理上的漏洞,对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汉字大写数字,一直沿用至今,并且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