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在课堂动态生成中闪光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许嫣娜
【背景介绍】
《晚上的“太阳”》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小时候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救了妈妈的故事。对于文本的核心价值,很多老师都达成了共识,集中在“智慧”二字上,“智慧”的含义便是小爱迪生利用镜子反射的原理提高了照明度。然而深入地挖掘,便可以发现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实则内涵丰富。“镜子的妙用”仅仅是最表层的理解,在小爱迪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中都蕴藏着“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智慧”的表现;利用箱子,达到“高灯远照”和“不挡手”的双重目的是“智慧”的表现;跳出方法看平时,爱迪生的善观察、会思考不也是“智慧”的表现吗?获得了这么多丰富的认识,老师对这篇貌似平淡的课文多了几分兴趣,力图通过与学生的分享、交流,让“智慧”在课堂中闪光,意想不到的是,在课堂中闪光的不仅是小爱迪生的“智慧”,更是学生的智慧——最独特、丰富的体验。
【教学案例】
〖请学生充分交流,“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师(举出道具,引起学生的兴趣):看来大家都很清楚,爱迪生是怎么做的?接下来,老师要请一个同学说,另一个学着爱迪生的样子来摆一摆,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想一想,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非常踊跃,教师选了两个孩子,一个说,一个摆〗
生:爱迪生先把家里所有的油灯都端了出来,再搬来一面大镜子,把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另一个学生按照这位学生所说的摆,摆完后发现桌上还有箱子,便拿在了手中,可是又得不到指令,于是不知所措。〗
师:(先一愣,然后自然地接过孩子手中的箱子,请学生回到座位上,作出迷茫状)哎呀,怎么多出了一个没用的箱子?
〖学生七嘴八舌,“有用的”,“还有箱子呢!”但并没有人能叫出理由来〗
师:(作出询问的样子)有用吗?现在不是已经亮了吗?
生:如果不把油灯放在箱子上,医生做起手术来,会觉得挡手。
师:有道理。
生:因为医生看见小爱迪生把油灯围一圈,觉得挡手,所以爱迪生才把油灯放在箱子上。
师(追问):是听了医生的话,爱迪生才这么做的吗?
生(听老师说时,一直在摇头):不是的,书上说“谁知”,意思就是爱迪生早就想好了。爱迪生已经发现油灯放在下面会挡手,早就准备放在箱子上了。
师:爱迪生想得多细呀!有一句老话,叫做“高灯远照”,你们听过吗?
生:我听奶奶说起过。可能就是指灯放的位置高,照的地方就远吧。
生(急着举手):我明白了,把油灯放在箱子上,不仅不挡手,而且照的地方还远,便于医生动手术。爱迪生早就想好了。
师(很高兴):你和小爱迪生一样聪明。看来这个箱子是万万少不了的。(走到一开始漏说“箱子”的小朋友面前)你说呢?
生(忙点头):是的。
师:现在就请你把箱子放上去。〖学生高兴地把箱子贴在黑板上。〗
师:你还从哪看出这个办法好?
生(把手高高举起,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爱迪生是利用了镜子反射的原理。他把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就可以反射油灯的光,这样就更亮了。
师:说得对,镜子的作用非常大。
生:我补充一下,爱迪生是搬来家里所有的油灯,油灯越多,镜子反射的光就越多。
师:你的补充很有必要。
生(举手的人不多了):我有一个发现。爱迪生找来的东西都是家里现成的。(说完便坐下了)
师(非常惊讶):了不起的发现!这一点很关键哪!要知道妈妈的手术时间……
生(突然明白):妈妈的手术时间不能再耽搁了。所以爱迪生必须用家里现成的东西,既可以让光线变亮,又能节约时间。
师(激动):好!这就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爱迪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道具都蕴藏着他的智慧。难怪医生高兴地夸他……(在屏幕上打出句子“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
〖学生齐读〗
师:医生、爸爸都没有想出办法,只有一个孩子想出了这么好的办法,这是为什么呀?
生(想了想):我想可能是爱迪生平时注意观察,发现了镜子的反射原理,才会想出这个办法。
师:你和老师想到一起了。
生:爱迪生不光平时会观察,而且他还很爱他的妈妈。因为他最想救妈妈,所以才想出了办法。
师(思考了一会儿):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生:爸爸也很着急,可是他光顾着着急,什么也想不出来。爱迪生不光着急,还在拼命地想办法,所以只有他想出了办法。
师(脸上的表情极其惊喜):是啊,在这么危急的时刻,爱迪生小小年级,却如此镇定,积极地想办法,才能急中生智。让我们学着医生的样子再来夸夸小爱迪生。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语气比刚才更激动了。〗
【教学反思】
一、 两种生成:
细看案例,发现其中暗含着两种动态生成:
首先是资源生成。当教师请学生上来板演的时候,预设中学生在前面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能够按照小爱迪生操作的过程完整地进行演示,便于其他学生观察、感悟。然而学生却意外地丢了重要的一个环节“放箱子”,完全偏离了教师的预设。教师没有急于请学生改正,而是抓住学生的错误,机智地利用生成性资源,马上把学生容易忽略的“箱子的作用”推到了学生视线的焦点处,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不经意间的交流、对话中解决了教学的难点,达到了“无意插柳”式的相遇、相知和相通。
教师对于“智慧”的内涵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试图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这种认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学生凭借自己对文本的观照,已然明白了“因地制宜”、“活学活用”的内涵,并且自身独特的体验已经超越了教师的预设。学生提出了“爱是智慧的源泉”、“积极地应对困难,才能急中生智”等见解,进一步丰富了“智慧”的内涵,使其充溢了知识、能力、情感多方面的润泽。学生体验的独特与丰富使老师在课堂上获得了精神的充盈,生命的绽放。
第二是过程生成。传统教学中,“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活的”教师与学生,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强制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走,而是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中的各种状态,重组课堂结构,实现过程的生成。本来是摆完后,就商量“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当学生的动态资源生成后,教师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真实状态出发,从最难解读的“箱子”入手,探讨办法中蕴藏的“智慧”。当学生在讨论中呈现出兴奋状态,老师放弃了预设的过渡环节,直接出示课文的关键句“孩子,是你用智慧救了妈妈!”让孩子跳出方法,探讨“智慧”的丰富内涵。这样的过程生成,使课堂师生、生生对话散发出生命的活力。理解的过程不止是认知,而是师生全部人格因素的投入,是彼此敞亮其存在,感受发现的惊喜,和谐的欢愉。
二、两点体会:
上完课后,教师也一直沉浸在一种生命成长的幸福之中,静下心来思考,觉得对于积极应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有两点体会:
一要专业解读文本的核心价值。文本在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下会产生多元价值,教师有了用心与文本进行反复对话的灵气,才能关注学生的语言智慧,并灵敏地把它放在与整体的关系中审视、掂量、品味,从而引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解读文本的过程并不像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我觉得它是一个多角度、有层次的思考过程:第一步,从作者的角度,细细琢磨文本的核心价值。我们教师要立足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积极地介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对文本的核心价值产生认同感。第二步,从孩子的角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与老师相比,缺乏丰富深刻的生活积累和文学素养,他们的解读可能要浅显些,但更开放些。这就需要老师从孩子的认知基础出发去解读文本,摸清学生独立解读课文所能达到的原始高度。第三步,为以上两种解读搭建对话的平台,分享的情境,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师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分享彼此的感受,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更富有内涵。
二要明晰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课堂的价值就是要通过真正的对话,包括人与文本、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读懂文本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那么作为对话最鲜活的主体双方教师与学生是独立而又平等的朋友关系,只有在最民主、最宽松的心灵氛围内,大家才能全情投入,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目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然而教师又不能在这种平等的对话中丧失自己的首席地位,因为话题的展开是教师组织的,既然带着自己的思考而来,就要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分享,引领,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确实应该作精心的准备,然而当你走入课堂,就应该让你的教案成为你头脑中最灵动的空气,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你的思想如山中清泉缓缓流淌,不时撞响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这种真诚的对话间无痕的教育才算得上是生命的课堂。
让“智慧”在课堂动态生成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