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两次重建《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
王婉璆
我上了《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针对我们备课组的研究课题“文本语言的习得”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教学第一小节,我一下就让孩子找到了小镇早晨的第一个特点——恬静,试图让孩子用文中的语言来证明这个特点,可孩子不会说,于是我又播放了一组小镇的图片,这才有几个孩子举手,可即使有几个孩子说了,也说不到位,小镇早晨的画面被分解得肢离破碎,恬静之美打碎了。看来,语文教学中的让学生感悟不是像做一道证明题那么简单,
第二次试教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让学生欣赏教师的配乐范读,再让学生配着音乐试着读一读这一节,接着马上又让学生欣赏图片,调用了多种手段企图让学生说,学生说得很美,可说出来的语言都是自己的,文中一些经典的词句根本没有用上,我们备课组研究的课题文本语言的习得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师生分享阅读体验的平台没有搭建好。我不仅在问自己教学媒体的使用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次是我三上《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又做了调整。丁主任在看了我的教案后对我说:“每一篇写景文章都是要把书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课件,不断地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于是,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们进行了三次说的训练。第一次在学生读完了第一小节后,让学生说说:走进了水乡小镇,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说的训练旨在让孩子用书上的词句,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习得文本语言。第二次说安排在学生看完了小镇的一组照片以后再说,这次说的训练旨在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学生想象说,说得更多,更广,更美。第三次说安排在指名读这一小节之后,这次说主要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美的语言说出来,可以用书中的语言,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到的语言,旨在训练学生的表达。
从教学情况来讲,前两次学生说得不错,可最后一次,我的导语出现了问题,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说的方式上没有掌握,听课教师也没有明白这次说的意图,以为第三次的说和第二次一样,甚至有教师认为这两次说是一样的,教学设计重复了。
经过两次重建,我觉得学生是走进教材了,他们在学生这篇课文的时候,脑海中是有了丰富的画面。但如何让他们再从画面中走出来,如何让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所闻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却是值得我们再次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