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努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马蕙
进入高年级后,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了研究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收益,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让艺术走进语文课堂
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一潭清水,那么音乐就是一块奇异的石子,投入水中,激活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飞溅朵朵浪花。音乐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突破常规教学的固有模式,探索新的途径,引曲入教,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最近,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点尝试:推行快乐教育,让音乐走进我们的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马克思说过:“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音乐作为一种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欣赏活动,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而现在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音乐已成为生活必需的调味剂,对音乐情有独钟的学生比比皆是。这样,在教学中就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用学生所喜爱的音乐去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苏教版《二泉映月》这篇散文时,我先创设情景导入: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贫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弦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一曲《二泉映月》完毕,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谈你从音乐里里听出了什么?此时的学生便有了如此感受:音乐委婉抒情,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琴声很凄凉,好象看到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听到阿炳在愤怒质问:人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仿佛感受到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学生既欣赏了曲子,深深陶醉于凄美音乐中,同时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和揣摩阿炳的心路历程。教室里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学生是那样专心和投入。
语文课堂的的天空上飘荡着动听的音乐,会让学生在优美的情绪中去体验,思考和练习,并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大大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抓住生成资源 ,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提升,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进行《广玉兰》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和学生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广玉兰树高大挺拔,花朵洁净高雅,我们常州市还把它定为市树呢。
师:(饶有兴趣地)谁能说一说你将广玉兰确定为“市树”的理由吗?
生1:广玉兰花纯洁、幽香,象征着常州人纯洁、善良的心灵。
生2:广玉兰的花朵洁净高雅,不就像家乡人高雅的情趣吗?
生 3:(大声地)还有,广玉兰的叶子终年不败,将它种植在常州城乡,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生生不息”。
生 4:(迫不及待地)老师,课本插图上画着许多小蜜蜂都被广玉兰的幽香吸引来了,我觉得这就好像我们常州人杰地灵,吸引来了许多外商投资创业一样!
师:(赞赏地)你很关心家乡的建设,这个说法很好!
生6:(欣喜地)老师,我还发现了,如果将广玉兰作为“市树”,它的生生不息以及那圆茎上孕育着的新生命的种子,还象征了常州的明天充满了希望!
……
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老师发现,原来广玉兰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将它定为“市树”,这真是一个很棒的提议!
教师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积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从课文中、插图上找依据,通过积极思考来充分说明自己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进一步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课本出发,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关注。
三、在巧妙的课外拓展中提高阅读效率。
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作家孙友田的描写儿时的夏夜母亲为他吟唱童谣、讲故事的文章《月光启蒙》后,我很深情地给孩子们读了这篇文章的姐妹篇《母爱似水》,当我读到:那年,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一生爱着我们想着我们的母亲,却失去了记忆……的时候,孩子们听得特别安静,因为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说:如果此刻你就是作者,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接下来就是孩子们满怀深情的诉说,有的说:“我会蹲下身来为母亲捋一下头发、整理一下衣衫。”有的说:“我想给母亲沏杯茶,然后给她揉揉肩,捶捶背……”有的想对母亲说:“妈,你怎么了?怎么连我都不记得了呢?”其中有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孩这样想对母亲这样说:妈,来!靠着我,让我来给您吟唱一首您儿时教我的歌谣吧!他很自然地吟唱了起来,其他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吟唱了起来,等同学们唱完,下课的铃声还没有响,但是,我宣布:同学们,我们可以下课了……
我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设计了相应的课外拓展,进行了些许的点拨,不流痕迹地让孩子们收获了的不仅是亲情的体验,更有敬老的启示,要说一课一得,得之便有效的话,于此已足亦!
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名言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联系。可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将形成一个大语文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潜能将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这学期,五年级学生要学习一篇《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课文。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音乐之都——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通过这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维也纳,感受异域风情,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孩子们对维也纳并不熟悉,甚至很陌生。但“走进维也纳”这个新奇而有趣的活动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开展了题为“走进维也纳”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进行了第二时的教学时,我和学生们进入校电脑室,边学习课文,边上网浏览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学生通过网站,走进了维也纳。我和孩子们边欣赏美丽的维也纳,边不断地发出感叹。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
1、想继续了解维也纳吗?去图书馆找资料,或上网去浏览。
★ 出示推荐网站。(多媒体)
★ 推荐相关书籍。
2、欣赏新年音乐会。
3、了解文中介绍的音乐家与多首著名乐曲。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拓展和丰富了教与学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正改变着师生交往方式。过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在网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彻底打破了单一主体性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师生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和谐更自然。在网络环境下,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师生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这种师生平等模式创设了更为民主宽松的气氛,更好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关系的建立。
网络环境创设了民主、和谐、自然、宽松的气氛,它不仅促进师生平等交流,更加强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它提供了带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的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在课堂中,我一直在努力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尝试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和谐站位,从而“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语文,使教与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