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理论学习>>文章内容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真情告白
发布时间:2005-03-25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真情告白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马蕙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枯燥、单调,读来味同嚼蜡,毫无生气。究其原因,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人的感情。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说。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迫切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

 

一、真情——习作的动力资源

(一)蓄情——作文的基石

作文不是空船,它承载着思想和情感,船内必须有新货,有真货。这种货的储备是作文的基石,它依赖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1、用“心”观察,用“心”触摸

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我班的陶依婷同学通过观察,发现她的妈妈爱美心切。在《我的一家》这篇作文中,她写到:“妈妈总觉得自己太胖了,便拼命减肥。一开始这只是跑步、跳绳、踢毽,到了后来,就愈发离谱了,竟开始‘绝食’。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姑姑家玩。姑姑拿出德芙巧克力招待我们。妈妈最爱吃巧克力了,她拿出一块正要吃,突然改变了主意,对我说:‘婷婷,你吃吧,我要减肥,巧克力会增肥的。’我哭笑不得,说:‘妈妈,你要是还胖的话,那100斤的女人不成肥婆了吗?’妈妈就这样,一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饮食。你猜怎么着,她都减出贫血来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了解孩子的妈妈对形体美的渴望,也可以体会到小作者对母亲的关心和爱,这才是真正用“心”在观察。可见,观察不是纯客观的搜集材料,而是用感情、意识、心灵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如此,获得的感受才会独具匠心,真切感人。

2、感悟生活,学会做人

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后悔、赞美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要想提高感悟能力,就得学会做人。其实,作文就是做人的说法,早已是书中不乏其文,人们口中不乏其说。尤其是特级教师张世定先生的一番话,更为精确:“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做人的升华。学会做人,练好作文,做人写人写出色文”。

作文就是做人这个道理,我们成年人较易接受,但要孩子自学地去接受它还只能这是一种愿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随时启发他们,并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氛围,以便让他们去了解做人的道理。我经常在黑板上写一小段话,讲的都是一些简单的道理。有的话与学生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有关;有的赞美了正义;有的批评了自私;有的与教学内容有关;有的启迪学生学会感激,懂得回报……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道理,还要老师的悉心辅导。当学生完全理解后,就会自然地把这些道理融入作文里。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我还鼓励学生收看精彩的电视节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物讲述、艺术人生、科学探索、人与自然……让学生在对美好的事物的感受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实话实记的氛围,当堂读具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引导学生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真言、抒发真情。如果“作文就是做人”这句话能像一股清泉流进老师的心田,流在老师的口中;像一粒种子播撒在孩子纯净的心田;如果学生用心去感悟、思索,他们的笔端就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二)激情——作文的前提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拨动“情”弦,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是作文的前提。

1、以情激情

小学生的情感是纯真而又丰富的,只有让他们融入到浓浓的情感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倘若形容冷漠,言语平淡,甚至居高临下,怎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掀起波澜?所以,教师首先是一个满怀激情的人,用一句话,一个神情就可以触动学生内心的“情”弦。

本学期第一节作文课的内容是《日记一则》,要求学生用日记这种自由灵活的文体来记录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表达真情实感。我想,丰富多彩的寒假刚过,写这么一篇日记,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可是批阅起学生的作文时,我才发现,46篇作文中,只有10篇同学选择了又真又纯的事例。口述时较真实的内容写到纸上就变成了大话,甚至还有点假假的味道。我心中又急又忧,这样的作文失去了最本质的东西,真情、真体验、真感受和真话,作文也就没有了灵魂。

就在224日的晚上,我看了2004年第4期的《读者》中《那种温柔的爱戛然而止》一文。我连看了三遍,每看一遍我都禁不住落泪。文中母与子至真至纯的情感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那位母亲对孩深不可测的爱,体会到了一个母亲无法挽救孩子幼小生命的那种万般无奈和锥心之痛。

225日的作文课上,我为学生读了这篇文章。我不想在学生面前流泪,但我克制不住内心的感动,读得泪水模糊了双眼,科要读不下去了。学生们静静地听着,轻轻地抽泣着。读完此文后,我问学生:“你们为会么会那么动情?”学生们擦着眼泪,有的说:“母爱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有的说:“我为这位深爱孩子,而又痛失孩子的母亲难过。”有的说:“幼小、美丽的生命就这样夭折了,太让人伤感了。”有的说:“这位母亲写出了自己真真切切的爱、恨、情、愁,打动了我的心。”……我也很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一句话:“真实的语言最美丽。”同学们明白了内容真实的文章才会包含真情实感,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具有无穷的魅力。要选择真实的材料,写出真实的感受。再次批改学生写的日记时,我读到了好多篇纯得似水,真得如玉,有情而淡淡,有理而不深的好文章,真开心啊!

2.以境入情

以境入情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感需要的“我要说”的状态。“三八”妇女节,我们班的孩子们都在班队课上自制卡片,作为晚上送给女长辈的节日礼物。这正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我鼓励他们在卡片上写上想要跟女长辈说的话。孩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地拿起手中的笔。有的写:“亲爱的妈妈,从小到大,您为了教育我,不知洒下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在我遇到困难时,您经常鼓励我战胜困难;当我获得成功时,您和我一起分享快乐……妈妈,您的微笑像春风一样温暖,我希望它永远挂在你的脸上!祝您永远年轻漂亮!”一句句满怀深情的话跃然于小卡片上,让我不禁为之惊叹。

    (三)抒情——作文的真谛

    这里的抒情指用文字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即作文。我笔写我心,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才是小学生作文的真谛。用真情抒写出来的文字不单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作文,更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的展现。在一次以老师为主题的作文课中,我没有做任何规定,原来还担心学生会不会不着边际。没想到,学生或贬或褒,或抑或扬,有的用书信的方式写下了《老师,我想对您说”……》;有的写成小诗一首,抒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形式、内容精彩纷呈,感情更是真挚动人。

    当然,学生以坦诚相见,把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愫表白出来,教师更应该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学生乐,与之同乐:学生忧,为其分忧。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同时通过报刊、广播等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作文不应该是件难事。

    从学生的作文现状看,不少学生往往在成人的规范和劝戒下,挑大人喜欢他做的事来写:或为应试要求的得分点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的思想而编,或为某项章法技巧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所好而撰……在忙于代他人立言的过程中,却失落了对于作文而言最本质的东西,即主体的真话、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的束缚,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文教学新体系,从“真实”入手,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活力,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大胆地在习作中袒露心迹,真情告白。

二、告白——学生习作的心迹流露

(一)捕捉信息  积累“写真”的素材

    许多学生习作之时,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社会信息急剧膨胀的今天,学生的生活不能不说是五彩缤纷,所接触的事物’也不能不说是纷杂繁多。但由于小学生受阅历、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周围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加上没有时间去欣赏自然风光,没有时间参加有益的活动,这样学生心中无“米”,“下炊”时只好靠老师“送”,向别人“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生从多渠道去“贮米”……捕捉信息。

    1、在生活中获取信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老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因此,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接触生活,认识社会,并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信息。今年的六月一日,我校举办了跳蚤市场的活动,第二天的作文课上,同学们都想写昨天举办的跳蚤市场活动中的小花絮。俞宽同学写到:“该我卖东西了,我把书包和标价拿了出来,开始大声吆喝。起初,我认为这么好的书包肯定能卖出去,可叫了半天,也没有人来买。我真是灰心丧气。回到家,爸爸看见我手里的书包,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要吃透顾客的心理,要挑顾客喜欢的东西卖。假如你是一个商人,就要了解你的顾客是谁?他们最喜欢什么?其实,你可以卖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书籍……’我听了,这才恍然大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俞宽从中还懂得了商战机密呢!

    但我仍然发现少学生虽然参加了活动,获取的信息却不多,写的文章内容苍白。我们就指导学生动用眼、耳、口、鼻子、脑等多种感官,采用“近焦和远焦”、“整体和局部”,  “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观察法,去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信息,还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每周评选班级‘‘最佳观察员”,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在大量阅读中获取信息

    虽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只让学生观察生活还不够。读书同样能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我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和校图书馆中的宝贵资源,鼓励学生多看好书,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写读书记录和读书笔记,学会与文本、作者真诚地对话。我也经常向学生们推荐好书、好文章。孩子们也特别在意我在看些什么书。我和学生经常交流读书心得。如今,我们班的孩子很爱看书。我在欣慰的同时,产生了危机感:我要读更多的书,只有这样才能与班里的46个孩子更好地对话、交流。

    平时,我们经常利用夕会课的十分钟举办“我是小主持’’的活动,让学生讲一讲一天中的新鲜事,说说新闻,谈谈五味生活、人际交往,进行信息交流,介绍名人,猜猜歇后语……这样既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使学生锻炼口才,丰富读写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认识能力。

    (二)改变教法,增强“写真”的实效

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旧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增强学生作文“写真,,的重要途径。

    1、活动进课堂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动脑、动情、动手、动口,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字字句句都是他们自己实践探索、观察思考所得。这既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可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做到练笔和育人的和谐统一。一年多来,我十分注重活动进课堂,  引导学生动用各种感观去观察,  感知,从中获得真知。如写本学期的活动作文时,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包馄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手艺,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开心极了。作文课上,无论成功与否,我都让他们说感受,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所做,所说,所想……写下来,就是一篇真实的好作文。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完成习作,而教师只处于犹如主持人的点拨位置,既轻松又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急等吃馄饨》一文中,朱雁翎同学写到:“馄饨怎么还不来呀?我焦急地等待着。才下午3点,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它仿佛在催我:“陕点、快点,我都馋死了!’为了保持淑女形象,我只好忍住。同学们都像个小馋猫似的,有的踮者着脚尖,东看看,西望望,盼着馄饨早些煮熟。有的呆呆地望着桌面,嘴角露着一丝微笑,仿佛已尝到了美味可口的馄饨。还有的同学馋涎欲滴趋不及待地跑向厨房。我呢,傻傻地看着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才过了5分钟,而我却觉得等了好几个小时。哎!等待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情动而辞发的体现,也是个性本真的自由表达。

    2、自由表达。

    坚持命题开放。传统的作文教学大都是老师命题,甚至给一个框架,让学生硬性填充,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们班增加命题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本学期,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在上完一组与环保有关的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写了《地球妈妈生气了》一文。因为有课文引路,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有了真切的感受,写起这篇文章来得心应手,觉得有许多话要说,还产生了许多的奇思妙想。我想如果学生可以不完全按照语文书中习作的要求作文,可以写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能有感而发的内容,他们就会觉得“真实”作文不难,像说话那样容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表达欲望。

    淡化文体意识。作文指导课坚持以学生交流,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为主。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架,没有诸如“写人的文章要写人的外貌特点”或“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之类的要求,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还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达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轻轻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说真话,吐真情。

    (三)多元评价,激发“写真”的兴趣

    写作文难,写好作文更难,学生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写出一篇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送到老师手上,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能激发兴趣,兴趣能促进成功。赞誉和认可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也是学生成就动机的基础。因此,老师改革评价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写真”的兴趣。

    1、多褒少贬。

    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了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都想知道老师如何评价自己的作文,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老师怎样评价学生的作文直接关系到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坚持“多褒少贬”的原则。只要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不论篇幅的长短都应给学生高分。教师在批改时要多控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用得好,也要用着重号标出,以示鼓励。对于习作中的小缺点就不提也罢,比较严重的问题可用波浪线画出,写出鼓励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修改。评改时把作文分为优秀奖、进步奖、希望奖三类。每类评分由基础分+提高分+单列分三部分组成。基础分指第一次交给老师的作文分数;提高分指在老师的指点下进行自改和互改的程度分;单列分指作文中的“亮点”,也就是文中用词恰如其分的多少。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真诚鼓励下,就会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直习作,认真修改,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2、多就少改。

语言学家陈林在《听孩子说》一文中指出:“我想呼吁各位手中有笔的大人们,不要去改孩子的文字,……除了改改错字,其他的就让他照相吧。”小学生受知识水平限制,要求他们写出规范,合符语言逻辑的语句要求够高。我们对学生的作文采取多就少改,不把学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要保留学生作文的原意。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得到老师认可,使他们获得力量感与价值感,从而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这种信心将内化为积极的习作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欲,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随便写”为“要写好”,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发展区。

    3、回应童心

    老师为孩子的作文写评语,大体上分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写得好的作文,老师就写:中心突出,语言生动,情感丰富等等。写得不好的作文就写,老师就写中心不突出,语言不生动等等。这几句近似代数式中ABC的套话,被几代人翻来覆去地用着。我觉得这种评语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益处不大。因为它已被学生认为是一种公式了。批改作文花费了老师的许多心血,如果学生看一眼等第就搁置一边,这岂不是对老师劳动的浪费吗?所以,如果我们能改变一下观念,把为孩子们写作文评语视为与孩子们交谈、沟通、相互了解,而不是在训导与说教,我想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

    评语可以“画龙点睛”,就是把学生写得作文比成画龙,而老师的评语就是给点上眼睛。孩子无拘无束、充满稚气的话往往蕴涵着哲理与寓意。他们并未像大人想得那么远。于是,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点明主题,画龙点睛了。

    作文中的评语是学生和老师之间心灵的回应。我们主张学生在写作时写心里话,这样,在作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怪异的东西。面对这种情况,我从不大惊小怪,而是在他们的作文上写上一段富有哲理、情感真切的文字与他们交谈。孩子读了,觉得老师在用亲切的话语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们感受到了平等和关爱,很容易接受这些对他有益的观点。这种语言的说服力、渗透力、感染力是那些“公式化”的语言无法比拟的。

    对于学生写出的充满真情的文章,老师应该珍惜。我们不该仅仅停留在夸奖的简单的水平上,而是应该认真地写下我们的感受,与他们共享欢乐,分担忧愁。这种情感是孩子从内心流入作文里,又从作文里流向老师心间。老师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流淌,这就是感情的延续。所以,作文中,老师的评语要真能达到文字相通、情感交融的话,孩子就再也不会讨厌作文了,他们会把作文当成朋友,他们会开心地走进那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清凉世界了。有位学生写了《挤车大战》一文。我给他写的评语是:“我真想替那些大人向你说声对不起。不知这真诚的歉意是否能抚慰你幼小的心灵。我能想象你在等车时的焦急;被车撇下时的凄苦;挤在车厢内的难受……我也能理解你由此产生的愤怒。老师还要告诉你: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会美好起来。因为,太阳底下有阴影,但更多的是阳光。”几句肺腑之言,像一股清风吹进了孩子的心田,也许会伴随他度过整整一生。

    4、多戴“高帽”

    对孩子作文中的“异想天开”,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热情去鼓励。日久天长,学生就能自觉、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这样的作文才具有个性,有感情色彩,是有血有肉的东西。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只要学生选择了真实的作文内容,文章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我就给他们加五星、六星……每周,我都会把这些作文放在讲台上,供全班同学欣赏,给作文进步的同学发奖品,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学生们写作的热情高涨起来,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也越来越多。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习作主要是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交流,是生命的一种运动方式。在作文教学中,倡导学生个性化认识和真情的告白,尊重每个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