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人们都习惯了她传统的过节方法,节前张贴春联,节日里走亲访友,一不小心还让身材走了形,也许正应了那句话“人逢喜事精神爽”,因此“心广体胖”了。
一直以为这个成语是说一个人生活安逸了导致身体发胖了。直到这次读《大学》,才纠正了我这个想法,《大学》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是说金钱可以装饰房屋,使房屋华美;道德可以修养身心,使人思想高尚。胸襟宽阔开朗,身体安适舒坦。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古人就认为,良好的德行好比是财富,金钱可以使人的物质生活得以美轮美奂,德行却能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只有良好的德行才能使生活坦荡舒适。因此“心广体胖”绝不是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以德养身”。
这也是《大学》给我的最大启示,《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使人们达到最美好的理想境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的八个步骤,但是,“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只有端正自己的内心,才能“安邦治国”。
读《大学》,能感受到人性最原始的美好,感受到“人性本善”,感觉就像有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教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教我们做人的原则和道理。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所处的各种地位,应遵循的各种规则,真正体会“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的“自知之明”绝不是贬义,而是对自己本性的全方面认识)。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人们要拥有美好的心灵,良好的德行基础之上。“修身”才能令自己“至于至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作为国君,他的言行举止要仁爱;作为臣子,他的言行举止要恭敬;作为儿女,他的言行举止要孝顺,作为父亲,他的言行举止要慈爱;与人交往,他应该做到监守信义。
这是一段关于“止于至善”的阐述,在我看来,这就是社会角色的分配与责任。细想一想,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他本身就是多角色的统一,能担任好每一个角色就应该抓住每个角色的核心责任,这样才能使生活安适,社会稳定。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一说教师的角色,我认为“为人师,止于智。”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言行举止要智慧。因为“知事为明,知人为智。”对万事万物都有所了解,能掌握其规律能用熟练的技术控制它,只能撑为“明”;但是如果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对学生能推心置腹地去了解他,理解他,为他所信任,促进他的健康成长,才是“智”。怎样才能让自己“止于智”呢?用曾子的观点来说,就是:
用良好的德行感染他。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根本,那么,“治班”也应该先“修身”。我想,拥有良好的品德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生活充满热情与向往,对社会充满关切与关注,对班级充满责任与爱心,对事事认真而塌实,对交往的人真诚而诚信。从小事中修养德行,提高自己为人处事的要求,种种良好的德行能感染每一个学生,用“身正为范”,此为“智”一也。
用丰富的知识吸引他。“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也许这个理论的说法已经过时,但确实有它的道理,但是,我们更应该做源源不断的“活水”,而不是永远装在桶里的“死水”。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精彩的课堂吸引孩子;肚子里多装几个故事,用好听的故事帮学生深入浅出的获得人生的道理;多读几本孩子的书,寻找和孩子共同的话题。让丰富的知识如磁铁般吸引孩子,此为“智”二也。
用无限的爱心呵护他。没有哪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那是师对生的“泛爱”“博爱”。我们所追求的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个性关怀”的爱。在我的亲戚中,有一个得了抑郁症的孩子,他曾经是一所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如今却休学在家,发病时整天疑心有人要害他,与他的家长交流,家长们十分气愤,如果老师能在这个孩子住校期间给孩子生活心理上多一点关心,及早发现孩子的异常,病情也不会这么重。当分数和一个健康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家长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高分,选择孩子的健康。说这个例子,是给我自己提个醒,想孩子所想,接近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才是真正爱学生。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此为“智”三也。
《四书》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不断去体悟,但是一书一得,人生的体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