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我上《燕子》一课感觉很不错,学生对燕子的外形、飞行以及休息时的状态体会得很好,我却在此时犯了愁:如何将那一段美丽的春景与学生分享?学生怎样从这一段春景中习得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到描景状物中去?
在引导学生赏析感悟了作者用词的生动贴切之后,我偶然翻了翻学生的语文练习册,发现拓展练习中有一个片段练习:“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要求学生围绕中心句想象开去,描写一段春景。我灵机一动,何不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一个读写结合?我又想到在教学燕子外形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动物的外形,这里的描绘景色不也是一样吗?我暗自高兴。
“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你发现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春天很美的景物。”
(我又轻轻地把那些景物读了一遍,许多学生似乎恍然大悟)
“这些景物都是春天特有的景物,他们是春天的标志”
(的确,和风细雨、柔柳嫩芽、青草红花、南归的小燕子,动静结合无不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春天的?
“作者抓住春天有特色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描绘了春天。”
“是呀,那你知道春天这位画家画了什么吗?”(学生连连点头)
看来,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的视角总固定在一个层面,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切入点,世界上的景物何止千万,但是只有学会选择才会有最美丽的景,最动人的情!尽管只是一个读写结合,但是,假如老师能够发掘文本的语言形式,从习得形式做起,从文本语言入手,将每一次的口头实践与书面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的思路将会越来越广,收获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