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激励学生要善思考,好提问。但真正落到实处,往往是不能保证问题的质量,或者,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生怕收不回来。但是,偶然的一问,却改变了学生的思维状态,改变了被动的思考,让学生的生命因此丰富起来。
例1:教学《第一朵杏花》接近尾声,学生已经感动于竺可桢对科学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课后,班里一位小女孩提出了问题(她是一个平时思维活跃但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为什么竺可桢爷爷自己不去观察而让那个孩子去观察呢?”我心中暗自窃喜,因为曾经和老师们讨论到这个问题,我胸有成竹地将这个问题抛出,心想孩子们可能答不出来,没想到,举手的学生还不少
“他想考验一下这个孩子能否做到。”(学生笑之)
“竺可桢爷爷要观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因此他拜托这个孩子去观察。”(学生开始点头)
“他想用这种方法告诉这个孩子要留心观察生活,做事情要一丝不苟,不能用估计代替观察。”(学生连连点头)
此时,我感觉自己的答案没必要说出了,因为这个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与争论,而对与人物的理解也更深了一筹,我该感谢那个爱思考的女孩子,她不经意的一问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应该多问才会多得。
例2:《燕子》是一篇优美的传统文章,对于我来说,我总在思考如何让燕子那轻盈美丽的姿态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学生的一问让我感受到了自然和谐的音符。我用画五线谱的方法让孩子理解了那个经典的比喻句,这时突然有孩子问:为什么要用“几对小燕子”而不用“几只小燕子”?多好的问题啊,我为这个问题喝彩。听听孩子的回答吧
“因为燕子是成群结队飞来的”(将“队”与“对”混淆了)
“因为五线谱中的音符是成对出现的,这样比喻才贴切”(有点道理)
“我觉得燕子是成双成对飞来的,他们就像一家人。”
是啊,多好的解释,他们就像一家人,相亲相爱,讲着自己的悄悄话,多么和谐自由幸福的两口之家啊,这样的音符不更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气吗,这个春天将变得更加温暖。
这样的音符才与春天融为一体呀。这才是和谐的春之声。
问题丰富了孩子的体验,更丰满了孩子的生命,让生命变得有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