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后记
发布时间:2006-01-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后反思

上这篇课文前,我对教材的研读了许多遍,下面我就把自己上这一课的心得来谈一谈吧:

第一, 如何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资料的成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让我想起来类似在这样的堂课上所出现的问题曾经也出现过很多次,很多学生往往不怕花时间总是争着把自己抄来的资料一骨碌地倒给大家,对于这样的现象以前都没怎么放在心上,可今天听上去却觉得特别别扭,也许是觉得时间宝贵吧。学生们在查阅资料并展示成果的成果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筛选,比如这节课中,在让学生介绍《史记》的时候,很多同学几乎是在等着他念完他的资料,我想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起不了什么太大的作用,应该告诉学生在查阅到了资料以后还要加以筛选,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这样才能更多的引起其他的同学的注意和共鸣,总之回答这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讲究艺术。当然老师更不能照搬照念,小学生所应该理解的《史记》相对来说不需要那么深奥,最好从学生熟知的故事入手,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如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理解能力?现在班级的学生可以说是良莠不齐,这着实让老师烦恼,为什么呢?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往往要考虑这些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设计得太浅显的话,能力相对高一点的学生却有些耐不住性子,甚至不屑一顾,还真有些左右为难,这一点如果能够突破的话,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一种成功。在课堂上,让课堂活跃的学生永远就是那么几个人,为什么他们能理解而其他学生宁愿选择沉默呢?在课后批改他们的练习册,正确率高的学生还是那些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错的学生甚至连基础题目都弄不明白,这样下去两极分化只会愈演愈烈。在这一节课上我尽力在找平衡点,比如设计每个学生都乐于思索也容易发现的问题,或者设计难度相对来说高一点,但理解能力相对不好的学生也乐于倾听的问题,如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理解 。学生可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释这句话,也可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可谈对同学举的实际例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作业的反馈来看,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完成得不错。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