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教学反思(肖燕)
发布时间:2006-01-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搬回 那 些 “ 常 春 藤 ”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她把两小束一样的常春藤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给两束常春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不同的注意力。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师生的注意,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壁炉架上,然后对她的学生说:“在今后的第一天,我们都将对着放在架的这束常春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着意关怀来滋润这束常春藤。

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令老师和孩子们大吃一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细又长,病蔫蔫的,而放在教室里的常春藤则长得油亮亮的。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她将两盆常春藤作了调换。又过了四周,它们就分不出彼此了。

实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关注竟引起如此大的差异。连常春藤的成长都渴望善意的关怀,更何况成长的孩子?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待品德不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些教师缺少的是关注,缺乏的爱心和耐心,缺失的是教育的民主和公平。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他们首先要做是到原先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那儿收集学生资料,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总有部分学生成了被放在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他们的言行、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很难能被关注,而那些被老师视为思想品德优秀、成绩优秀的“宠儿”则成了课堂和各种活动中的主角,表扬、奖励非他们莫属,荣誉更是他们的专利。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关爱下,这些“优生”显得越发优越。相比之下,班级里那些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沉默寡言,要么特立独行,消极地对待学生和生活。他们的内心感受不会被在乎,他们的自尊不会被顾及。试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怎么能“面向全体”?怎能实现“教育公平”?又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都施以情意绵绵的师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布。谁不梦想成功?谁不期望鼓励和赞誉?尤其是班级中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这种博大深邃的师爱,需要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享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或许,在给他们自信的同时,会催生出一个个人才,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为人师者,还是让我们一同去搬回厨房里的那些“常春藤”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