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平等的学习空间
——《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后记
喜欢神奇的故事,喜欢幻想,这可能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点。本册教材第四单元是一组神话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尤其当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希腊神话,走进普罗米修斯——勇敢、坚强、博爱、无私的化身时,我和孩子们都醉了。
课堂气氛的热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当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火种来到人间后,人们心情怎样?又会有什么表现?”孩子们兴趣盎然,妙语如珠;当我问道:“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孩子们各抒己见、个性十足;当我故意设疑:“宙斯该不该惩罚普罗米修斯?”孩子们针锋相对,互不服输。
课后,我也在思考着、品味着……
做阅读的主人,让学生收获个性化的体验。
有人说: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成为作者、主人公的知音。的确,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与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过程。而对话的媒介是文本,因此,必须要让孩子与文本亲密接触,去触摸语言文字,将静止的语言符号转化成富有个性的体验。
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核心的一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了解普罗米修斯这个伟大的盗火者,感受其身上的高贵品质。如何了解、感受呢?教师的分析讲解显然是不足取的。那就要简化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盗”字贯穿教学:1、由“盗”字设疑导入,引发学生价值冲突,唤起学生的阅读冲动;2、思考“盗火”价值,品析“盗火”后果,感悟英雄形象;3、质疑因盗而罚,引导学生思辨。在这一过程中,我紧扣一个问题: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感悟其感人的品质。
学生在读书、思考后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善良、勇敢、聪明、敢作敢当、意志坚定、关心人类,愿为人类带来幸福、无怨无悔……一个个富含着学生独特体验的答案彰显着学生成为阅读主人的魅力。
课堂应是全体同学共同学习的场所。
这是教学完本课后的另一大感触,在课堂上,尽管气氛热烈,但我也发现举手发言的面还不广,只集中在十多个人身上,尽管不断鼓励,其他同学仍然不举手发言,而成为“听客”。也许是同学的发言精彩,让其他人羞于表达;也许是我留给孩子读书思考的时间还不够,担心“冷”了这热闹的场面,拂了积极发言同学的“美意”。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平时,尽管我经常在说:“探出自己的想法来,是对是错没关系!”但这样的情况依然没有大的转变。
在困惑中,我想起了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中的一段话:“‘一鸟入林,百鸟压声’,谁好意思在比自己能的人面前显示自己。” “有人担心不让好学生发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会的。当别人回答不出来,再请他说,会使他更自豪。”
我还发现好多发言的同学也难以静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尤其是一些男生,总是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至于该讲些什么,心里其实也没有完全想好。
正当我思考该如何调控这一场面时,一名同学说道:“我来给×××补充……”我顺势引导:“你听得可真仔细,倾听别人发言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喜欢补充其他同学的发言。”
孩子到底是善于模仿的,接下来的发言中这样的声音多了,认真倾听的人也多了。
“你还想补充吗?”给孩子一个更开放的学习空间,也给孩子一个更平等更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成长在弥漫书香的课堂中。
《古诗两首》一课的教学反思
学完《古诗两首》,心中一直不住的喜悦,真的,古诗教学从没有过这样的趣味盎然,从没有过这样的让学生兴趣盎然!
从图入手。学《江雪》这首诗,在初步读通、读准古诗的基础上,我请学生结合这首诗画一幅画,学生更认真阅读古诗,热情地投入到了古诗的绘画过程。在评判这幅画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诗意,并体会到了诗人的感情。
在评判画面的过程中,由学生就提出来: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位老人呢?生活中真的会有着这样的人吗?
一问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沉默片刻,静静地感悟,很快,各抒己见:
一个孩子说:“我明白了,这位老人不是别人,就是柳宗元。他不是在钓鱼,他是思考。”
第二个孩子说:“我也觉得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告诉人们他非常非常的孤独。因为我发现,这首诗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是啊,这首诗正是柳宗元孤独情感的流露之作。诗人当时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孤独。
第三个孩子说:“我也觉得这位老人不是在钓鱼,他在欣赏这美丽的北国风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多美的雪景呀!老人肯定被雪景迷住了。”
第四个孩子说:“我觉得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你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真是一种敞亮而洞彻的感悟!谁也不会怀疑,诗人尽管现在正处于政治上孤独无助的阶段,但是他始终抱着一个希望,他始终相信自己在仕途上在政治上的春天一定会到来。这就是我们学生的智慧呀。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十岁的孩子,他们对生命的感悟、对情感的体验,很多地方都远远超过了我们大人
教后记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的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形式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李白完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好友乘船远去后,李白触景生情,真的是情动辞发,吟诗抒怀。通过这种“文包诗”的形式,让我们的学生理解中国古诗文化的根源,体会到诗、文章都是有感而发,都是内在真情实感的外显。作者往往会借景来抒情,写事来抒情。
在第一课时中,我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能结合具体的情景,理解“脍炙人口、饯行”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黄鹤楼边的春景,并初步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4、通过字源追踪,古诗阅读,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产生一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追求六个字:真实、朴实、扎实。努力以朴实的教学形式,呈现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追求扎实的教学风格。宁可要一个残缺的真实,也不去追求完美的假象。
李校长曾说;“不要糊弄学生,不要绕圈子,第一课时的任务一定明确,要把书读正读通,把字学会。”在课堂上,我们不展示优秀的学习状态,学生读错了,就要及时纠正,今天课堂上学生不会的,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地给于补充,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真真切切一切从学生的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发展考虑,让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积累并运用语言。
对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尽管对诗内在的情感、意境不熟悉,但大部分学生早就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在第一课时这首诗的导入上,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脍炙人口”这个新词,因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教学,还是要落实,通过字源追踪,让学生一下子形象的记住了这个词语,同时,我们也觉得,不管是古诗,还是这个形声字,会意字,不管是字的本意,还是它的引伸义,还是《赠孟浩然》诗中所赞美的孟浩然的品德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的东西,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要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并由此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喜爱。我想,这就是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