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堂成功的公开教学
前不久,我上了一堂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由于教学设计的开放,课堂上有了众多的生成,从而使得课堂变得精彩。
课堂情况解说:
在解题、读文、了解文章内容后,我让学生想想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四人小组里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在全班展开讨论。
在学生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提出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我选择最主要的四个简略地写在黑板上:
1、萨沙为什么要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2、萨沙到底是不是最弱小的?
3、课文为什么要用“我不是最弱小的”做课题?(在课题后加个“?”)
4、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
随后我让学生先来讨论:萨沙到底是不是最弱小的?学生明显地分成了两组:一组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另一组认为萨沙不是最弱小的。两组各自为阵,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叙说理由,朗读课文,从而体会到了雨中蔷薇花的弱小,渗透了“弱小”对象的变化。
这时一个中等学生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萨沙保护了蔷薇花就不是最弱小的了?根据这一问题,我马上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妈妈和萨沙之间展开的两次对话,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妈妈的循循善诱,体会到了萨沙由“不解——不满”的情感变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人物对话的分角色朗读也表现得非常好。
就在朗读刚结束时,一学生急着举手提问:妈妈明明说的是保护“人”,而萨沙却保护了“蔷薇花”,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理解:大雨如注时蔷薇花的弱小,萨沙保护蔷薇花时的情景,学生由此拓展到还可以保护小草,最后延伸到:我们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当然更主要的是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保护了蔷薇花的萨沙自豪的心情,并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故事会怎样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来讨论:为什么要以“我不是最弱小的”做课题。学生讨论后,我把课题后的“?”改为“!”并让学生响亮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最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成功教学的背后]
智慧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这堂公开教学大家认为是开放的、是探究的、是生成的。这是我们理想中的课堂。课堂上,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螺旋上升的探究、积极主动的思维显示了精彩;教师适时恰当的反应、不露痕迹的点拨、高瞻远瞩的提升更显示了水平。但这种“生成的精彩”绝非“无心插柳柳成阴”,而是更多地来自于教师的高屋建瓴,来自于“预设性生成”。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向课堂预约这份精彩呢?
一、观念转变是生成的前提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课堂教学,卸下包袱,告诉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评价意识和创新的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课堂上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成因素,我们就能泰然地迎接,并加以智慧地推进。
在设计《我不是最弱小的》公开教学时,周围的老师就提醒我:公开课敢这样上的人很少,要是学生不会提问,要是课堂难以调控,怎么办?当时我想:就作为一种尝试吧,展示一种课型,作为研究内容也好。失败了也无所谓,要的就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事实证明:转变了观念,才使生成有了“可能”,才为生成预备了土壤。
二、专业解读是生成的资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而教师只有对教材准确、全面、深入地解读,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专业化的阅读行为,它以最大程度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为目的,它是孕育生成性课堂的基础。
1、教师要走入文本
走入文本,即教师以成人的眼光、教师的眼光来解读教材,审视教材,鉴赏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与之贴近、交融,达到息息相通。
如我走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中,对教材有了如下认识:
文章写了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做人道理:要自觉保护弱小者。
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是文章的题眼,是课文最后的落脚点。
课文展示了四幅画面:第一幅:美好的森林里,一家人悠闲地坐在草地上,母亲和孩子们在聊天,父亲在旁边看书。第二幅:雷声大作,大雨如注,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第三幅:萨沙和妈妈在对话。第四幅:萨沙朝着蔷薇花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随着这四幅画面的变化,“最弱小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由萨沙变为蔷薇花,由人拓展到物。萨沙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不解——不满(不甘心)——自豪(这从萨沙和妈妈的三次对话中可以看出)。蔷薇也发生了变化:雨前的蔷薇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雨后的蔷薇被冲掉了花瓣,低垂着头,成为了弱者。
这是一篇美文,一家人悠闲地在草地上聊天看书的场面是美的,因为景美、人的心情美。父母照顾萨沙、萨沙学着保护蔷薇花的行为是美的。更美的是“保护弱小的”爱心。
这样一篇明理文章,文中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是道理的承载点,因而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感悟人物的对话并发散开去。
2、教师要跳出文本
跳出文本,即教师以“我就是学生”、“我就是作者”的视角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使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达到新的境界。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我就是作者”,“我”的写作动机是什么?是否还可以拓展:自觉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物——生命。这样,文本的核心价值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我就是学生”,我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不懂,该怎么解决?在揣摩学生的种种情况的时候,教师作了多种情况的“预想”,每一次预想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寻找对策进行处理,有时亦会对某个教学点备有多套预备方案。如:上《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前,我对学生预习中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进行归并,预想:学生提到某个问题,我就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引导,从而教师对教材、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这样“走入文本、跳出文本”专业解读教材,教师才有了用心与文本进行反复对话的灵气,才能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与意义,深刻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才会触摸、涵咏、体察文本的语言,关注作者的言语智慧,并灵敏地把它放在与整体的关系中审视、掂量、品味,提炼出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从而积极应对,有效利用,引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用心倾听是生成的慧眼
倾听意味着教育的开端,是一种教育的言说,甚至就是一种教育。(成尚荣语)它是了解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对话的前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倾听就是生成发现的慧眼。那么,用心倾听些什么来捕捉“生成”,更好地预约课堂的精彩呢?
1、倾听学生的困惑和疑问
对于学生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有理解上的“盲点”,学生就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教师用心倾听这些疑问,顺势利导,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精彩。上述课例中,小组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抓住其中一个主要问题:萨沙到底是不是最弱小的?来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又产生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萨沙保护了蔷薇花就不是最弱小的了?(2)妈妈明明说的是保护“人”,而萨沙却保护了“蔷薇花”,这是为什么?正是教师用心倾听了学生的这些疑问,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讨论,才有效地解决了难点,提升了文本的核心价值。
2、倾听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学生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课堂上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因而,课堂上用心地倾听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就是对学生首要的尊重。上述课例中,在学生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时,教师始终处在用心倾听的状态中,有时是肯定,有时是点拨,有时又是追问……在这种尊重的氛围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现。
3、倾听错误的言语和见解
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所限,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从“错误”的言语和见解中挖掘合理成分,并加以正确引导,使错误也成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上述课例中,教师指名学生初读课文时,一学生将“滂沱(pānɡ tuó)大雨”读成“滂沱(pánɡ tuō)大雨”,教师趁势将该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在学生读对后又引导学生理解该词的意思并说出许多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这样既正了音,解了词,解决了一个词汇上的难点,又显得那样自然而水到渠成。
当然,倾听不是单向的,不只是对教师的要求。我们同样要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倾听品质。把学生学会倾听当作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只有学生学会了倾听,师生、生生的对话才可能实现,课堂的预约才会更精彩。
四、智慧推进是生成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用心倾听,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并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同时,以自己的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课堂的生成,从而与精彩相约于课堂。
1、智慧引领,使生成更具引力。
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只有智慧地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才会有美妙的生成。
上述课例中,教师智慧地逐步引领,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体验,展现了理解认识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
2、智慧抉择,使生成更有魅力。
“生成”对应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因此,面对生成,我们要智慧抉择,让生成更具有价值。
在上述课例中,当学生经历了小组交流以后,提出了许多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脑中迅速地进行思考:这么多问题,课堂上要逐一讨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那么,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哪个问题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哪个问题最能引发学生的激情呢?于是,教师选择了“萨沙到底是不是最弱小的?”这个具有争辩性的问题以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果然,学生不负所望,在理解探究的过程中,以生成引发了生成,使生成更有魅力。
3、智慧引申,使生成更具有活力。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上述课例中,教师结合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妈妈明明说的是保护“人”,而萨沙却保护了“蔷薇花”,这是为什么?引导点拨学生进行阅读体验:由人——物——生物——生命,并且由萨沙到学生自己:如果你是萨沙,以后你会怎么做?文本的核心价值在引申中得到了升华,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感悟,实现了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了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观念的转变,专业地解读,用心地倾听,智慧地推进,终将点燃孩子们的智慧之光,生成的课堂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