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情感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角度,体验应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作为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直接地,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学生的生活中,但如果学生不是主动地努力地去感受,并激活相应的心灵库存,这种被动的体验就无法让学生性灵心慧,更谈不上让学生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语文教育中,写作是最有个性,最需要情感投入的。小学生的写作实质,是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生活,主动感觉自己所产生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反应和变化,这样,多样化的生活,在每个学生眼中、心中就会变得异彩纷呈。生活蕴蓄着多少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体验快乐啊!如果学生能够时时在意,常常留心,写作则会左右逢源,所谓“耳聪目明,下笔有神”。 笔者曾在一位四年级学生的练习本上看到他一学期习作内容,如:《假日纪实》《课堂一瞬》《课间拾趣》《考试时的我》《背书一幕》《天气真冷》《后悔》《我最满意的尝试》《挂盐水》…… 这位学生在《天气真冷》一文中写道: “吃过早饭,我就拿着绘画工具上课去了,一出大门,迎面吹来的寒风,冻得我直流眼泪,我急忙用围巾包住脸,把手插在口袋里,缩着头,急步走着。风不停地刮着,发出“呼——呼——”的声音。风越来越大,围巾已经不起作用了,把我冻得鼻子发红,手脚冰冷,连拿包的力气也没有了。要是现在能躺在被窝里,那该多舒服呀!……” 文章真挚朴实,写出了小作者自己在寒冷中的感受。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的写作指导不该是猜题、套题、引导学生胡编乱造。学生写作不该是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而是为交流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而作。 这位学生在《挂盐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看着外公手里那根又细又长的针,心里很害怕,不一会儿,外公把针管、针,还有盐水瓶连接好。他试了试,很成功。接下来外公要帮我打针了,我心惊胆颤,心想这样一针扎下去,一定很疼。可是为了能让病早点好,我鼓足了勇气,低头往下看,这样心里会少一点害怕。不一会儿,外公把针对准我手上的血管飞快地一扎,一种被蜜蜂蜇的滋味,触入了我的感觉,真痛!只见一股殷红的血从皮管里慢慢地往上冒,外公把盐水瓶挂高了一点,一会儿,盐水就一滴一滴地从我的血管流进我的身体里。” 若不是亲身体验过紧张、害怕,又怎能有如此细微深刻的感受?有如此铭刻在心的体验,又怎能不产生强烈的交流需要?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带有很强的自我展示欲望。一旦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产生了“表达的需要”心理,便会兴趣盎然。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把写作视为一种发生在自己、别人和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的行为。美国教育家唐纳德.格雷夫斯提出,随处乱涂乱画,使儿童使用符号本能的体现。写作是编码,要比解码的阅读更为容易。所以要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热情,首先要引导学生耳聪目明地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让学生性灵心慧
发布时间:2006-01-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