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反思
发布时间:2006-01-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西湖美不美

西湖美不美?当然美,可是,怎样通过一堂课让学生感受到西湖的美,尤其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

《西湖》中不乏优美的词句,贴切的比喻,以及所能引发的无限遐想,这一切相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异于一次文字的盛宴,太过奢华,上课前,我就强调,一定要把课文读读熟,否则,老师没法上这篇课文的。可是,今天的语文课上还是出了点状况。

早在上课前,我已经备好了课,按远眺——近赏——夜游的思路来教,再辅以对好句的赏读,对重点词的理解,图片的渲染,应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可是,课堂上,学生都不是太活跃,好像读不懂似的。我拼命地想把学生拉到西湖边来,可是,他们似乎一直游离在边缘,有几个还打起了呵欠。我想出个主意,让学生搜索西湖的景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多读读,然后介绍给其他同学,这下,课堂的气氛才稍稍好转。

现在想来,如果,设计一个“小导游游西湖”的环节,让学生做小导游介绍西湖美景,课前,我再帮助他们一起多搜集一点西湖的资料,图片,课堂上应该会活跃很多。课堂是预设的,又是不断生成的,其中有教学环节,内容的生成,也有学生这一块资源的生成,而我恰巧忽视了学生这一块。

 

 

 

《三袋麦子》

课文讲了土地爷爷给了小猴、小牛、小猪各一袋麦子,它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的处理。现在每个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不会犯肯定谁的做法是正确的,否定谁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样的错误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还是深入了教师的心,落实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上了。

有些课文,就如这一课,我们其实不必要在这么一个浅显的故事里非要揭示一个什么深刻的道理,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也不是非要在教学的结尾设计一个诸如此类的环节:假如小猴送你一袋麦子,你会如何处理呢?虽然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但当让学生去选择的时候,他并不真正在这样的情境中,如此的假象设计总显得有些空洞和虚无,在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怎么处理(当然是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去决定,又何必非要现在就在某一件事上拿出一个结论呢?教育特别是渗透于语文的教育有时效果不是来得那么及时,而是潜移默化的。

 

 

 

 

《第八次》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是具体可感的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体验,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第一是让学生抓住"延伸"进行角色体验。课文相应的语句言虽尽、意味止,引导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会唉声叹气说些什么?
   
第二是让学生抓住"语言"进行角色体验。言为心声,语言是从人物心里流淌出来的,当布鲁斯王子喊出"我也要干第八次!"时,让学生设身处地融入角色,说说心里在想什么?
   
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对课文会有比较深刻的领会。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质疑中激趣导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确实,我们的教学理应顺应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教学伊始,通过出示的“听诊器”实物引出课题,学生自然想知道有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内容,就会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带着解疑的愿望去阅读,就提高了读书、学习的针对性。

 

 

 

 

 

《练习4》的教学,最有意思的就是学用字词句了。课文中出示了四组和秋天有关的词语,我先让学生自读,来疏通字词的读音,然后提出:什么叫过电影我原以为这个对他们来说难度稍为大了一点,可是当我一说完这个问题,就冒出了不少小手来,有的说:就是把词语的字形在头脑中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还有的说:就是把词语所展现的内容,像画一样在头脑中放一遍。”“说的这不错。我不由得表扬起他们来。看来,孩子们都了解了。于是,我就让他们同桌之间,先自己像过电影一样的读读词语,然后就男女生交换着度,先是男生读,女生闭眼睛想,然后就是女生读,男生闭眼睛想,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一个个读的兴致高涨,眉开眼笑。你们看到你们所读的词语的画面了吗?我问他们。看到了。他们高兴的回答。接下来的题目,在孩子们的电影中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
本自然段中,一些词语用得生动形象,如"玛瑙般"、"一颗颗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等。这些词单靠想象是不能真正理解的。教学时,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子儿,观后交流感受。有学生说:"石榴子一头红,一头白,这就叫'红白相间'"。有学生说:"它们一粒一粒靠在一起,就像玉米粒一样,这就是'紧偎'"。还有学生说:"我看到了石榴子儿很亮,看上去就像是宝玉一样,好看极了,这就是'晶莹透亮'"……接着,我将石榴子儿掰开,让学生们一起分享。吃完后,问他们味道怎么样?学生们纷纷举手,有说酸酸的,有说酸中带点甜,吃完还觉得清爽无比。通过观察和品尝,学生不仅理解了描写石榴样子、颜色和滋味的词语,而且加深了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的诵读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本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我在班级里开一个瓜果展示会,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绍一下自己所带水果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航天飞机》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教材中的有些知识点,常常只停留在"知其然"这个层面,作答很难到点子上。教学本课时,学生对"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这句话是理解了,但对它的真正的本领却一知半解,为此,我抓住这句话,切开口子,钻进文里,引导学生补充介绍航天飞机的资料,充分了解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家在科学技术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我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读的必要,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设计了相互介绍的环节,在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欲望支持下,通过交际过程,学生自己感觉到了读书记忆的必要性,使学生的读书真正成为了自我实现的必须。在相互介绍、相互欣赏的过程中,情感的流露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的效果。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第一自然段,我紧紧围绕第一句话设计一个总问题: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让学生从"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体会姐姐的能干,从"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体会姐姐的活泼,从而明白姐姐是那样能干、活泼,所以孙中山喜欢自己的姐姐。
    教学第二至第七自然段,重点引领学生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让学生想想姐姐当时承受的痛苦,以至于改变了姐姐的活泼的个性。让学生从姐姐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封建陋习是多么害人。另外,体会母亲也是缠足陋习甚至更多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上一代人、不知有多少代人都是封建陋习的受害者,但他们像母亲一样对封建陋习盲从而无奈,而孙中山却对封建陋习憎恨与抗争,从对比中体会孙中山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
   书中要求学生了解更多的封建陋习,我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有:封建社会女子要做到"三从",未嫁之前一切听父亲的,包括婚姻,出嫁之后一切听丈夫的,丈夫死后听儿子的,没有自己的自由。封建社会女子如果婚姻不幸福,不能离婚。有的丈夫死后,妻子要陪葬。女子不能和别的男子说话、交往。男子必须留一根长辫子,等等。

 

                              注重“综合”。

寒假快要到了,学生问我:“寒假作业多吗?”

我说:“当然多了。”

他们问:“那是怎样的作业呢?”

我问:“你样想做怎样的作业呢?”

“当然是好玩的作业了。”

“好玩的作业”,就是综合的作业。学生会为了因为一支漂亮的笔而喜欢做作业,也会因为作业的形式多样而喜欢做作业。学习也是一样,综合的学习,会激起学生很高的兴趣。

      本册教材内容的安排讲求整合。在教学时,把字、词、句、篇的内容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的要求整合起来,把语文与其他领域的学习联系起来,把课内课外有意识地沟通起来。使教材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便于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教材的练习设计(课后练习与单元练习)也注重综合。不仅具有复习巩固的功能,更有拓展的功能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和创新的功能。许多练习不局限于一字一词,也不探究微言大义,但却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综合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一个学期下来,因为这样的综合学习,学生不光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

 

 

让学生真正会用“无字词典”

 

以前,我们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普遍采用的是反复抄写、背诵解释的机械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无法实现词语和学生精神的同构共生,积累的词语是呆滞性的,不可能真正嵌入学生的思想和语言系统。

进入三年级,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让学生学会通过查字典而学会词语,但这样还是太机械,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词语。

所以,可以:顺查无字词典(指向词语找生活----有字转无字)。这是词与相似境块的对应。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紧密联系词语所反映的生活,在观察中体会词语反映的是怎样的客观事物,并用学过的语言文字现场描述、评论观察过的客观生活。

在学城市繁华的一些成语时,学生不懂“鳞次栉比”等词,我就让学生上街去,看,想,感受对应的词。

还可以:逆查无字词典(指向生活找词语----无字转有字)。这是生活情境与对应词语的链接。在观察、体味生活的过程中,密切联系所学的匹配词语,实现境与词的相似匹配对应。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在拥抱绿色生活要时,我总要周密策划,让学生在活动中尽力搜索出记忆中存储的和即时生活对应的好词语,推动生活文本与相似匹配词语的对话。

秋游时,走在太湖边,正好那天阴沉沉的,一个孩子看着朦胧的湖面,说:“真是水天一色啊!”我正好听见,马上表扬他,并说给其他同学听。这样,学生对“水天一色”这个词就很清楚了。
采用逆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词语,词语的积累、理解成为学生的自我生成的人生历程,这样的词语亦才是有效的学习。


关于三年级习作的一点思考

    在二年级使用《成长的脚印》时,我就让孩子每天写一段话,主要是观察生活,学会描述。到了三年级,有了一定的习作要求,如何用好课本是关键。

我认为,三年级的习作是:

    1、留心周围的事物,开始学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

    2、能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

    4、根据表达的需要,能够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使用冒号、引号。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从《标准》对小学各阶段的目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