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教学反思(一)
发布时间:2006-01-1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三年规划中,学校提出办学理念是体现生命的关怀。那么这种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运用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在形成相对规范的同时,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留出“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从而催生出新型的课堂教学形态。

对照新基础教育的教学设计,发现在目标制定前都有学生状态分析。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教学目标的制定,重难点都是建立在对学生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的。失去了这个基础作为前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大都从教参上套用过来,纯粹是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生现有水平如何、需不需要、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这种教学内容和方式,自己考虑得很少。教学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明明学生会的,自己还在大讲特讲;明明学生感兴趣的,却没有时间留给他们进行深入的研讨。望着他们失望的眼神,看着他们无聊的神情,常常使我感到课前的辛苦备课真的很无效。叶澜教授曾向老师们提出如何“读”教材、“读”学生、“读”自己的问题,如果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都可以从参考书上移植的话,那么连对教材的研读也就可以放弃了,还谈什么“读”学生呢?

那么对“学生状态分析”要求教师分析什么呢?认真学习了“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读本后,我有了明晰的认识:既要了解学生已有形成的知识结构,更要看他们缺什么、需要什么,还要看为他们可能的发展提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学设计的前端就牢牢抓住“人”“生命”这一教育的本质。有了这点认识,自己也尝试着分析班级学生现状。虽然仅仅停留在脑海中,并没有书面成文,但有了这点思考,教学起来确实感觉更贴近孩子了,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