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份的教学反思:
(一)
《九色鹿》第二课时我重点学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让学生充分地读九色鹿与调达的对话,还进行了表演。许多学生下课后对我说很喜欢这篇课文,觉得演起来也很有意思。听了他们的话,我灵机一动,文章的后面两部分都是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为什么不让学生改编成对话,然后再来演一演呢?于是我决定调整第三课时的教案。
第二天一上课,我就让学生读文章的第6小节,然后直接抛出问题:你能把这一小节改成国王和王妃的对话吗?但不能改变这一节的意思。请同桌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孩子在课堂上完成得很出色,我把改编得好的剧本直接拿出来读了一读,然后布置作业要求每个孩子再挑选第七小节或是第九小节进行改编。
又过了两个星期,我们利用班队活动课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效果挺好的。我也参与了这次表演,许多学生在留言板上写道:没想到王老师也和我们一起演课本剧,王老师演得真像,我们笑得肚子都痛了。田正阳和王老师配合得挺默契的,田正阳嘴上那两撇胡子特有意思。我知道这次表演又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让我认识了全新的孩子,也让孩子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我。
(二)
学期进行了一半,对自己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下回顾和总结:
1.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细心阅读习惯的培养。常常提示学生认真地到文章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并留下阅读痕迹,把自己的思考简单地写在旁边,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文章。
2.本学期的作文教学遵循了“精练、多写片段”的原则。(1)在写作上不再讲求量的多,而是把一篇作文拆成了几个片段来写,然后再把片段组合成一篇文章。(2)前半学期注重训练了写事的文章,要求学生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写完整。在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这个要求上,我采用片段的形式细细指导学生如何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
3.在阅读教学上,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尤其是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和段意。对于一般写事的文章,一半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较为准确的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
4.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举手,积极发言。到了四年级以后,课堂上爱发言的孩子成了固定的那几个,大多数孩子在课堂上不发言,也就不思考,导致开小差。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一脉相承的。鼓励学生发言,其实也就是不让孩子在课堂上有时间思考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让他们的思维跟着我走,跟着书本走,跟着课堂走。
(三)
我上了《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针对我们备课组的研究课题“文本语言的习得”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教学第一小节,我一下就让孩子找到了小镇早晨的第一个特点——恬静,试图让孩子用文中的语言来证明这个特点,可孩子不会说,于是我又播放了一组小镇的图片,这才有几个孩子举手,可即使有几个孩子说了,也说不到位,小镇早晨的画面被分解得肢离破碎,恬静之美打碎了。看来,语文教学中的让学生感悟不是像做一道证明题那么简单,
第二次试教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让学生欣赏教师的配乐范读,再让学生配着音乐试着读一读这一节,接着马上又让学生欣赏图片,调用了多种手段企图让学生说,学生说得很美,可说出来的语言都是自己的,文中一些经典的词句根本没有用上,我们备课组研究的课题文本语言的习得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师生分享阅读体验的平台没有搭建好。我不仅在问自己教学媒体的使用到底是为了什么?
(四)
这次是我三上《小镇的早晨》第一课时,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又做了调整。丁主任在看了我的教案后对我说:“每一篇写景文章都是要把书中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然后通过你的朗读,你的课件,不断地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最后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于是,在教学第一小节时,我们进行了三次说的训练。第一次在学生读完了第一小节后,让学生说说:走进了水乡小镇,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说的训练旨在让孩子用书上的词句,把书中的语言内化,习得文本语言。第二次说安排在学生看完了小镇的一组照片以后再说,这次说的训练旨在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让学生想象说,说得更多,更广,更美。第三次说安排在指名读这一小节之后,这次说主要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美的语言说出来,可以用书中的语言,也可以是自己平时积累到的语言,旨在训练学生的表达。
从教学情况来讲,前两次学生说得不错,可最后一次,我的导语出现了问题,学生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说的方式上没有掌握,听课教师也没有明白这次说的意图,以为第三次的说和第二次一样,甚至有教师认为这两次说是一样的,教学设计重复了。
经过两次重建,我觉得学生是走进教材了,他们在学生这篇课文的时候,脑海中是有了丰富的画面。但如何让他们再从画面中走出来,如何让他们用语言把自己的所闻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却是值得我们再次研究的。
王婉璆
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