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这个时候,听了王英老师教的《灰椋鸟》,当时就一个感觉,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是不错,到了六年级还能有这么多学生发言,而且如此精彩,平时王老师的课堂一定上得既扎实又灵活。
今天我们班也上了这篇课文,但是我的感觉很不好,班上发言的学生本来就不多,由于学生脑海中很难建构出灰椋鸟的模样,对它的气势和鸣叫也只停留在文字中,感性的认识很少,因此课堂的气氛没有出来。尽管学生的发言中也不乏精彩之说,但它的范围实在是太窄了。另外学生在细致品味语句时,不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只是泛泛而谈,效果不是很好。
今天课堂上我的灵活机动还不够,当学生说到喜欢的一句句子时,我应该抓住这一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起来体会,而不是等一些学生说过后再回过来讨论。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也不至于时间浪费了一些。但是今天我觉得学生在体会灰椋鸟的叫声时,说得很不错,把两句句子的不同都说清了,也感受到了鸟儿的叫声。另外,在想象说话的环节中,尽管学生想到了内容,但说得还不够精彩。
这篇文章的中心不难把握,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来上,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好奇再到兴奋、激动、高兴,既而的感慨万千,都让我们对灰椋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想,今天我的第二课时的教学是不是和第一教时有些脱节,如果直接从感情变化入手,再具体学语言文字是否更好些呢?还有以后的教学中,放任自流的感悟要减少,要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有明确的抓手,这样学生思考得才会更全面,更深刻,更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