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十二月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6-01-0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长歌行》前,我把这首诗抄在了黑板上。刚写完,就有学生陆陆续续上来告诉我,第二、第四行诗后的标点写错了。我一看,果真如此,但并没有马上改正,因为这个小错误给了我启发。

上课了,我就从这个错误入手,先让学生比较书上的诗和黑板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我也就顺势把他们改了过来,并用了红笔。接着向学生质疑:这两个标点为什么和平时的不一样,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读出疑问和感叹的语气,加深了对这两个标点的印象。

如果我发觉错误后马上就改过来,教学一如备课时所设计的程序,这两个标点对于我和学生的震撼肯定没有现在明显,效果肯定没有现在好。我敏锐地捕捉了这个课前的生成,并伸发开去,使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大火。

生成是精彩的,但精彩的生成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到位的解读的基础上,否则生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理解”还是“死记”

在我的记忆中,上小学那会儿,语文抄写性的作业比较多,抄词语,抄课文,抄段落大意,抄中心思想……死记硬背的比较多。

现在,我们布置作业,抄写的少了,比较注重理解,仿佛上课弄懂了就行了。仿佛一抄写,就要被贴上“死做”“没有创意”的标签,因此,我们平时布置作业,基本没有抄写的要求。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习上,学生只有一张嘴。说起来,看起来都会,做的时候漏洞百出;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填空时漏字、添字现象严重。

看来,传统的好的做法不能丢。

就连数学学习也是这样,一次听王冬梅上“9的乘法”,学生既要明白9的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又要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因为做乘法题,你不可能每次都把几个9相加,尽管这样做能算出得数,但太费时了。

《大禹治水》一课有两个同音字:“制”和“治”,一次做题,大部分学生把“制服”写成“治服”,我觉得很奇怪:课上不是把两个字的意思都搞清了吗,怎么会有这么多同学错呢?其实,“弄懂”和“记住”之间不能划等号。后来我规定学生死记硬背,告诉他们“制”和“服”是固定搭配。单元测试又出现了这个词,这一次只有3个学生有错,正确率大大提高了。这就说明,在低年段,死记硬背站的份额要更多一点。

学习语文需要理解,也需要死记硬背。没有理解,语文学习就成了一潭死水;没有死记硬背,语文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规范学生的语言

期中考卷上,只简单的一句话,大部分学生写得都不通,反映出学生的语言很不规范。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1、上课与学生交流时规范学生的语言。对于没有请到的学生,就让他们写下来,达到嘴上会说,手上会写。

2、课前轮流让学生讲故事。

我发现,学生讲不好故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使用文本语言,有的只凭看过一两遍的印象就上台讲,所说的还是自己的不规范的话;有的偷工减料,删掉了其中一些情节或描写性的语句,把原本生动的故事简单化,讲故事前后在语言的发展上没有进步,讲了也没有多大效果。

下一个阶段,要进一步对学生如何将好故事提出具体的要求,哪怕是把书上的故事原原本本背下来也好;或者让几个学生讲同一个故事,给学生一点压力,这样就有比较,在评讲的时候也便于操作。

 

听《黄鹤楼送别》有感

1225日上午在二号楼多媒体教室听冯静燕、喻一珉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黄鹤楼送别》的第一、二课时。1226日,语文组全体老师聚在一号楼会议室谈感想。因为时间关系,轮到我时时间到了,所以就把我的想法写下来:

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

听课的老师都会感叹:喻老师班里的学生认识能力强,语言表达好,其实这都是喻老师平时教学的积淀。因为她把每堂课都当公开课来上,她的学生就在她认真的教学下逐步提高。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一次,我和喻老师在同一天上课,课后一位老师评价:相对我的紧张,喻老师的课就很大气。这大气从何而来,从钻研教材中来。只有教师对文本吃得透,才会在上课时做到处变不惊,在驾驭课堂时做到游刃有余,才能使课堂中的生成变得精彩,才会像喻老师那样大气。因为对文本有了深刻的钻研,所以喻老师的课才会紧紧地抓住了学生乃至听课老师的心。

以前上公开课时,我不喜欢试上,因为我觉得一堂课反反复复上几遍没意思,听课的没劲,上课的更没劲。每次上课后,同事们这个提出这个意见,那个提出那种想法,最后我的课就成了“大杂烩”。现在,我的想法就有了改变。因为每一次上课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会更深入,决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上都不一样。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自己要根据文本的内容,总体的设计适当的取舍,决不是没有原则的照搬。好课是在反复研读、反复推敲中“磨”出来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形式为内容服务

我非常欣赏冯静燕在课上补充的《赠孟浩然》,她的教学设计,她的拓展不是为拓展而拓展,而是真正为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服务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不搞花架子。”,这是盛云翔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们教师真正为了学生,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的做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