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上第一篇课文了,我有些紧张,有些担心。因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孩子读课文会相当难听。所以我在上课前已做好了很多的准备。
1.先让孩子们自己读5遍,充分地读熟。
2.再让孩子们读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特别是带有前后鼻音,平翘舌音的词语。
两个宝 双手 大脑 做工 才能 创造
3.再让孩子把这些词语放入课文中再读2遍,巩固读词语的效果。
4.再出示写有课文的大黑板,一句一句指导。用开火车、男女生赛读等形式读。
应该说这样一步一步地前进,孩子也没有感到特别吃力。通过这么多遍的朗读训练,孩子基本上都能朗朗上口了。所以扎实的训练也真的不可少啊!只是“的”的读法还是教拖,希望通过训练能提高朗读速度,提高朗读质量。
今天听了王奕老师的第四课《我叫“神州号”》的第一课时。总的给我的感觉是上的很扎实。而且,我觉得做她的学生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她说话是那么和蔼可亲,语速中等,语音轻轻地柔柔地,很舒服。我不禁想到自己上课,有时语速过快,语音过高,也许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反而容易被分散吧!
其次,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识字,让我印象也很深。在不知不觉中,王老师在进行识字的教学。如教“飞”,要是我,我想我肯定会生硬地出示这个字然后再书空啊,组词啊,可王老师先出示“一艘飞船”的词语让孩子读,然后不露痕迹地说:“这飞船可神奇了!你瞧它的名字就不一般!”然后就教学“飞”,从新笔画“横折斜钩”到飞的形态再到飞的组词,一切都很自然。不得不让我佩服。
我想需要我这个新教师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还得多听课呢!
这次新基础活动即将开始了,我从没想到我会有机会上研究课,自己也深感压力之大。我们要上的是识字课,本来我以为识字课嘛把词语读好,再练练说话,最后把字写好就行了。可在集体备课时才发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李校长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识字课的词语都互相有着联系,如何很好的找到联系,找到上课的突破口?识字也有多种方法,字理识字,趣味识字。。。。。。课上的学习活动如何以学生发展为基础,如何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创造性?这么多的问题摆在我面前,让我前所未有的迷茫,但我相信经历过这一切之后我将有更大的成长!
课文上完,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经过专家的点评,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做了几点反思:
(1)本课是识字课的第一课时,我重点解决第一、二行的教学内容。因为考虑到学生没有见过“田野”,不明白“观察”“采集”,所以在这些词语的意义理解上花了一些工夫。让学生通过看图、体验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并且用通顺、流利、完整的话说出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说话练习。看似通顺的环节却是偏离了课文本身的主题:识字、写字。在重点的识字上我只花了为时不多的工夫,把词语读读,把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认一认,书空一下笔画,组了组词语。其他的没有做尝试。使得整堂课看起来不是识字课,而是自然课了。如果下次重来,我一定要在识字和写字上花重墨,精力多放在识字上,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给予学习识字课的方法的指导,给予独立学习的时间。并且在课堂上一定要有效果达成的一个测试。让每一个学生在这堂课上把该学会的字都学会了。
(2)教师的“五还”还不够。这堂课不论从识字,读词还是后来的写字,我的领比较多,孩子自主的时间很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比较少。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有意识地把课堂还给孩子,毕竟课堂是他们的。
(3)从这堂课也反映出了我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足。声音还不够响亮,发言还不够自信,写字姿势还不够标准。。。。。。这都对我这名年轻教师敲响了警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地提醒孩子,也不断地提醒自己,努力把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培养好。
新基础的研究课让我成长很多,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我对如何上一堂识字课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生字的反复出现,识字的方法,学生识字的能力培养。。。。。。今后不断地实践,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相信会有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