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一点帮助,还你一个精彩
“小羊很可怜。”
“今天,爸爸带我去红梅公园。我看到一个老爷爷衣着破烂地跪在地上,虽然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回家,但我觉得他很可怜。”
两句话都对,同样的一个学生,同样是用“可怜”造句,前后差别这么大。
在造句之前,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要具体”,但这样的提法本身就比较空洞,什么叫具体,怎样具体,学生弄不明白,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写类似第一句的话就不稀奇。
怎样让学生把话写具体,不是给他一句话,不能教他怎样写。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给他们一点提示:为什么说他可怜,这样一问,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的想象,第二句的突飞猛进就不再稀奇。这样的帮助,促使每个学生都思考,每个人针对自己的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指导逐句读课文
期中考试后做质量分析,纵观学生的考卷,做得最好的是“阅读部分”的第一题:数数短文有几句话,我们班的得分率是100%。
虽然课文是由自然段构成的,但构成段的单位是句。如果学生连句都没掌握,对段根本就是免谈。
现在学生还处在二上阶段,有些学生读不好课文其实是没读好句子。如果一开始就对他们提出段的要求,好多学生无法做到。所以,我上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生一句一句读课文,小到其中的一个词、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因此学生对句的概念比较好。
面面俱到还是重点突破
面面俱到还是重点突破,答案是肯定的。秦岭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围绕“老人为什么三十年挂枪”让学生展开讨论,雷燕老师上的《军神》抓住“军人→军神”这条线索层层推进,使文章主旨的揭示水到渠成。
《美丽的丹顶鹤》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以前上这一课,就是从头至尾地讲,理不出头绪。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很受启发。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提问题。接着就围绕了“美丽”教学课文,通过逐句读第二、三自然段,学生体会到丹顶鹤颜色美,体形美,姿态美,从而对丹顶鹤的美丽有了具体、深入地了解。因为抓住了一点,文章的内容虽多但不凌乱,涉及范围较广但不偏移。
备《孔繁森》前,本来不知从何下手,但“优秀”一词给了我启发,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深挖下去,相信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趣味听句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其中听首当其冲。只有听得仔细,听得有效,才能说得好,所以听是基础。为了让学生的耳朵更灵,老师在上课初总让学生听句。对于10字左右的句子,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说出来,但稍微长一点的就容易漏字,添字。为了让学生把长句准确无误地说好,可以采用逐层推进的办法。
在《要好好学字》中,我把第一句话分成三句来说:
1、毛主席遇到了两个小八路。
2、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小八路。
3、1939年春天,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小八路。
再如《梅兰芳学艺》的最后一段:
1、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2、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3、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这样的听句训练,降低了难度,把枯燥的句子变得活泼起来,学生听得趣味盎然,连平时听得不太专心的学生也竖起了耳朵。
学《美丽的丹顶鹤》时,我不但让学生听句,还让他们比较后面一句话和前面一句话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不但会说这句话,而且知道这句话是如何说具体的。
1、丹顶鹤飞来。
2、丹顶鹤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从哪儿来)
3、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怎样来的)
4、冬天快要到了,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