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断句
第一课时,词语也让学生读了,还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但就是很简单的一首诗,学生也读不好,碰到这样的情况,除了让学生多读几遍,我没有别的办法,但学生读得很不耐烦,我也很不满意。开学已经一个月了,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还是第一课时,我发现《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长句很多,光让学生读对生字词,还是读不好课文。要读好课文,就得解决读书的难点:长句子,要读好长句子,就得学会如何正确的断句。在指名朗读时,有的学生断句短得很准,有的则不然。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让学生认真听,读完了请他们评价:读得好的同学在哪里停下来了?读得不好的哪里没有停顿?通过倾听、评价、再朗读,学生渐渐掌握了读长句子的方法,读书的兴趣越来越高,读得也越来越好了。我重点指导学生读了这几句:
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倒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跳出课文看课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趣的发现》上完了,但总觉得自己在就事论事。一次经过二(4)班教室,看到黑板上写着“动物要么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要么不能适应环境,灭亡了”,禁不住叫好,这句话才触及到这篇课文的实质,而我上课时的提问,朗读,始终没有跳出课文。我如获至宝,马上到班里进行重建,以这句话为抓手,让学生说说在这篇课文中,那些动物能适应环境,那些动物不能适应环境,最后得出结论,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就是适者生存。
上课前,课后,同级部的老师经常在一起就一篇课文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取长补短才能让自己得益,让学生得益。
造句
学完了《小鹰学飞》一课,我让学生用“已经”造句,除了几个学生,绝大多数同学写的句子都是“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如果光从对错来说,我可以批个“√”了事,但语文学习真的不可以用对错来衡量。批完作业,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并在前面加了条横线,意在让学生给这件事创设情景——“ ,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学生受到启发,有的说,妈妈还没下班,我已经做完作业了。有的说,天还没黑,我已经做完作业了。以此类推,类似的句子学生也能说好了。
我觉得,这样的训练,把生活引入了学习,造句,缘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要高度重视这一训练,通过造句训练,让学生把句子些正确,写具体,为以后的片断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