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5-10-2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谈:

今天和学生一同在浓浓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学完的这一课。

开课我首先简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的历史背景,然后联系初读课文后检查生词的内容,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住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通过联系历史背景说说一部分外国人认为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

生:不会让外国人欺侮的

生:就像奥运会中的刘翔一样,会让人们刮目相看的,真正的中国人被逼急了,就会创造奇迹。

生:是自强不息的

生:绝不会被列强击垮的

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愿?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为建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我着重抓住了外国学生说的“你们中国人”这几个字。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情感就不一样了。

师: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学生默读4、5、6段,划出徐悲鸿的行为。

在学生划后,针对性的将“奔马图”介绍给他们,学生忍不住,就说,徐悲鸿的画,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笔下的骏马一样在为实现志愿坚持不懈的奔跑。

过渡到徐悲鸿的成就后,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志愿,说说是不是实现了?他让外国人认识了怎么的中国人?

徐悲鸿会对道歉的外国学生说些什么呢?你们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国》做为整篇课文的结尾。

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九寨沟》课后反思:

神奇的九寨沟

今年暑假亲自踏上了九寨沟这神奇的地方,深深的被它的水所吸引。那水变化多端,色彩艳丽,清澈见底。有了亲身的领略,所以在执教《九寨沟》一课时,激情彭湃,希望能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借助课文的图片,将我的孩子们都带到九寨沟去看看。

分析课文:

本文我确定两个重点,一是九寨沟的水。二是九寨沟的动物。也是课文中详写的段落。水我将抓住湖水和瀑布的不同形态,以及最引人关注的色和气势来着重引导学生学习。动物,我将抓住动物的种类多,特点不一样,以及作者在写这些动物的时候的用语,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指导学生写作。

方法:

一、整体把握。

开课初读后,请学生说说,九寨沟什么最吸引你?

学生很快的说出水、雪峰、动物。

引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出示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这就是就在沟最吸引你们的地方,也是九寨沟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

在中国旅游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神奇的水使它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它的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出示图片,请去过九寨沟的同学介绍一下他看到的水。作者有是怎么将九寨沟神奇的水介绍给我们的呢?

二、精读感悟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第三段。用几个什么词来形容你听到的,读到的,看到的九寨沟的水呢?可以用书上的词。

学生很快说出了“清澈见地、五彩缤纷、高低错落、谓为壮观……”我们在看看这些词语,总结出,湖泊是从色彩上吸引人的,而瀑布是气势上吸引人的。请学生自由读出湖泊色彩的美,怎么美就怎么读。请学生读,其余学生听,共同评议,比赛读。瀑布的句子请男生读,要求读出瀑布的气势。评议后全班读。

接着整体读第三段,读前提醒:将你体会的美的不同读出来。

教师过渡:水滋养着山,山青翠欲滴,山上有许多动物,也是饮用这水长大的。来,我们一起去看看,九寨沟有哪些可爱的动物呢?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段,并画出动物的名称。说说你最喜欢文中写的九寨沟哪种动物,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金丝猴  体态粗壮

熊猫  憨态可掬

羚羊  善于奔跑

小熊猫 行动敏捷

教师提出九寨沟还有小松鼠、山鸡……动物,你能用什么词来一一形容它们呢?

学生开始畅所欲言,教师将不可能出现在九寨沟的动物点出来,由此扩展到其他地域的动物的形容。请学生围绕着他用的词,用一句话来介绍一种动物。

然后,根据学生的喜好,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小组合作朗读。

三、弱化一二段,疑问带过。

九寨沟这样迷人,你们想去吗?可是它在什么地方?我们怎样才能去呢?请你们做个小导游,介绍给我听听吧。

四、观看《神奇的九寨》音乐碟,整体感知全文。教师在一旁提点文中用的词语。

思索:

本文很美,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上,我们不要只是想交给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而是交给学生课文是怎么将这样美的景观写出来的。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紧紧把握这一点展开教学。

《小镇的早晨》教学谈

今天教学《小镇的早晨》,在第二自然节里,有这样一句话,“沉睡着的水乡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了。”这是小镇由沉睡到热闹的一个过渡,把小镇当成人来写,形象,自然。教学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们说话,学生的发言让我很是吃惊。

师:这句话说得多好啊,请同学们仿造这句话也来说几句。沉睡着的校园,被--------------唤醒了。

生:沉睡着的校园,被同学们急匆匆的脚步声唤醒了。

生:沉睡着的校园,被同学们琅琅地读书声唤醒了。

生:沉睡着的校园,被上课的铃声唤醒了。

......

生:沉睡着的校园,被金色的阳光唤醒了。

这个同学的发言在班里引起一场小小的争论。

生:“金色的阳光”又不是声音,怎能唤醒?

大多数同学同意她的意见。原来发言的同学却说:“金色的阳光”一出来,我们的学校就热闹了,老师们同学们都来了,这不是唤醒吗?”是呀,有道理,我点了点头,好多同学也同意了她的意见。

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说:“那要是星期天呢,金色的阳光出来了,学校还是在沉睡呀。”

班里响起一阵掌声。她说得也有她的道理。

但是我比较同意前一个同学的发言,她的更精彩。

我为这两位同学感动,感动于他们的争论精神,更佩服他们开阔的思维。

《学会感谢》教学谈

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是“学会感谢”,开学初我给学生的一封信中,送给孩子们的三句话中有一句是“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谋而合。
“还记得老师送给你们的第二句话吗?”刚说完,学生已经叽叽喳喳开了:“我们要感谢父母”“我们要感谢老师”“我们要感谢医生”“我们要感谢建筑师”“感谢农民伯伯”“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
他们都知道。
我又问:“想想在生活中有谁帮助过你?你该怎样感谢他呢?”学生沉默了,他们在努力回忆,可是过了几分钟,好多学生都摇了摇头:“没有人帮助过我。”
他们都不知道。

看来,他们从没有用心感受过别人对他们的帮助、关爱。
“当你生病时,是谁照顾你?”“当你忘了带橡皮或尺子时,是谁借给你?”……
于是,恍然大悟:是啊,很多人帮助过我。
又问道:“你们可曾向他们表示过感谢?”面面相觑,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看来,教材里编入这个口语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要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别人对他的帮助和关心。学会感恩的人,也必定会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别人、帮助别人。

在平时,我也很注意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叫学生帮我拿本子,向学生借一支笔都不忘说声“谢谢”,可是学生从来没有注意过。今天学了这一课,下了课,同学帮忙拿过来一本本子,就会听到一声谢谢;橡皮掉了,有同学帮忙拾了起来,也会听到一声谢谢……
作业做好了,学生给我批作业,批完作业,竟然好几个学生对我说:“老师,谢谢你给我批改作业。”“老师,谢谢你对我们的教育。”

“谢谢”“谢谢”,简短的两个字,包含了无限美好的情谊。说的人笑了,听得人笑得更甜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