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后记
薛 娴
这堂课上得比较得意的地方有很多,罗列一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从对旅行者的称呼的变化感悟作者的敬意,引导到“细致观察”这一特点:当我问:“为什么文章前面写的是‘两个旅行者’,后面用的却是‘一位、另一位旅行者’学生一开始有点奇怪,老师怎么提这么简单的问题,后来通过“两个”与“一位”“另一位”的区分,才感受到了对这两位旅行者的敬意。然后我微笑地问学生:“你们发现课文前后的这一区别了吗?”每个学生都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似的,我富有深意地问:“那么,老师怎么会发现这个细小的区别的呢?”一个同学说:“因为老师看课文看得细心!”“对呀,两位旅行者之所以能解开谜底,也是因为——”“仔细观察。”学生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2.学习“雪松生存”图:学生读课文后,归纳出“积、弯、落、弹”四个字,我启发道:“这四个动作,其实只要几秒钟就能完成了,但写得却这么详细,因为这是课文的重点,大家都知道,但为什么能写得这么详细呢?”这样一引导,再次感受到了“观察细致”的内涵。接着帮助学生弄清这四个动作之间的关系,即面对厚厚的积雪,弯曲是为了让雪滑落,滑落是为了减轻压力以求反弹。之后带领学生想象画面,反复诵读雪松的这一特写镜头,直至能将课文中的这部分话语牢牢记住,写得这么详细也跟细致观察分不开啊!接着,再引导学生感悟“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的情景,从而领会到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从“苍翠挺拔”与“完好无损”中证明了雪松的成功,明白雪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的枝条富有弹性,弯曲是为了减轻压力更好地反弹。
3.名理举例,深化主题:首先我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旅行者除了具备“仔细观察”这一品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思考”,从生活中的现象明白人生的道理!这一点,我想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而课文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清清楚楚地写在那里了,因此课文的重点不是告诉学生课文所揭示的哲理,关键是如何通过学习课文感悟到这一哲理。我请学生说一说具体的事例,很多学生想到了三年级时学习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但仅仅说出这个故事还不够,为了进一步对主题加强深化,我请他们对照雪松说说这两个故事的相通之处:兵败会稽——“积”,卧薪尝胆——“弯”,获准回国——“落”,消灭吴国——“弹”。接着指出,退让不是无原则地一味退让,是“适当的退让”,想成功也不是只要学会“适当的退让”就可以了,大多时候需要的是“正面的抗争”,样主题更加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