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我的实验日记
发布时间:2005-10-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我的实验日志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喻一珉

925,惬意的秋日午后,李校长、丁轶敏、金东旭、姜明红、顾建农、许嫣娜、陈妍、丁玉平、薛娴和我端坐在会议室里,与“新基础教育”专家组的吴玉如教授和张向众博士就我们学校的语文研究方案进行讨论。一旁的陈旻飞快地敲击着键盘,跳跃的玉指如画儿一般美好。

也许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已觉察到我汇报方案时的小心谨慎,倒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事先我对学校语文方面的状态作了思考,努力想校本化地实施“新基础教育”,并且在整个方案中涵盖了五份计划。但我心中很清楚有几个地方是“软肋”。果不其然,我的话音刚落,马上“接招”:“教研组与实验组的关系是怎样的?”“日常研究与研究周的研究是怎样协调的?”“课题计划的实施过程呢?”“这个评价计划有移植的现象?”面对专家犀利的目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我除了暗自佩服,还与专家交换了意见,寻求专家的帮助。

在四个小时的漫谈中,我们与专家探讨了“新基础教育”与“局小文化”的关系:局小语文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向往是与“新基础教育”是暗镶切合的,有情感的基础,有实践的基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在激发、提升局小文化,使之明朗化;而求异求新的局小文化促进“新基础教育”在局小扎根、发展下去。丁主任畅谈了学校语文学科建设的目标,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赞扬。吴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前期的研究成果,比如在“质疑”训练上要体现能级意识:有胆量——打开思路——学习提炼。我们就教材展开热烈的讨论,认为教材需要科学的体系,而僵化的体系是有害的;还就一堂好课的“真实、平实、扎实、朴实、厚实”标准达成了共识。

这次活动让我明白日前教师要真正进入研究状态,首先要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搞“新基础教育”研究,逐步培养“知难而上”的研究精神,形成团体研究的氛围;其次教师要学习“五还”,研究自己的实践,从备课开始搞清楚“还什么”、“怎么还”。这条路很艰难很辛苦。

坦诚地说,至今为止我对此研究还处于应付的精神状态中。但我不否认,它在打破我对教育理论的恐惧感,改变着我的思维方式,比如在“教师评价”方面我要找准切入点,重心下移,用整体关联的方式来制定评价计划。

参与这样的研究,最大的收获是能零距离地感受大家风范。他们即使默默无语,你也能感受到一种博大与深厚,如同秋日的午后走进绚烂的山林一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