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9月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5-09-3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

2008,北京!》第一教时

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我在评读、教学生字等环节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活动,学生无事可做,课上要时不时地组织教学。自己累不说,还吃力不讨好。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能讲会评,其实都是老师平时有意识培养出来的。

2008,北京!》第二教时

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在学生读诗,表演之后,我把评讲的机会让给学生,适时点拨,老师和学生的情绪都很好,不用老师提醒,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同学进行了评价,提高了认识,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虽然表演的只是一组学生,但得益的是全班学生。一堂课只有40分钟,与其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如抓住一点,深入探究。“以学生为主”不是说在嘴上的,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多快好省记字法

《乡下孩子》一课,课文不长,课后要学的生字不少。其他课文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每次学习生字,一个一个教过去,连我都觉得乏味。如何能又快又牢地把他们全都记住。事先我自己当了一回学生。

学习生字了,我先卖了一个关子,给学生半分钟记生字,好多学生都只记住了3个。轮到我了,我一下子报了好多个,学生都很惊讶。我告诉他们,只要给他们归归类,就能记得多。比如,“怀”和“坏”是同音字;“菜”和“菊”同部首;“野菜”是一个词;“嘴皮”是一个词;“唱”和“曲”一起记,同部首,同偏旁的一起写,用这个办法,学生记得牢,还能节省老师指导写字的时间

 

提问要有针对性

上《英英学古诗》前,肖燕告诉我,她上第一课时时,先让学生看图,再让学生完成填空:(    )的英英,(    )的奶奶,然后指导学生朗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我上课时没让学生看图,而叫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填空,这下倒好,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什么“爱提问的奶奶”“喜欢学古诗的英英”,和我所期望的相去甚远。我的本意是让学生体会到读英英和奶奶的对话要用不同的语气,只怪自己没能领会别人设计填空的用意,提问没有针对性,绕了圈子,浪费了时间。倒不如像陈妍那样,直截了当地让学生说说英英和奶奶的对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比较了三人的教学,找出问题,不断提高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读,二仿,三写

办公室里,同级部的老师在一块儿批作业,陈妍问我,要不要每天让学生写日记,她的问题让我想了很多。还记得上次教一年级,看到别的班的学生都在写片断,其中不乏写得出色的,唯恐自己班的学生落后,就依葫芦画瓢。结果是我每天增加了工作量,一本一本地看,一字一句地改。还听到背后家长的抱怨:孩子写不出来就依赖家长,弄得家长伤脑筋。到了三年级,学生写作文了,也没见这一做法对孩子有什么帮助。原因就在于,学生句子还没会写,我们就让他们写段,就好比孩子没会走,我们就让他跑,其结果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我断然地说了“不”。

摈弃吃力不讨好的做法,不是不练,而是有的放矢地练。现在我采用的方法是以课文为抓手,一读,二仿,三写。以下是我根据课文设计的让学生模仿训练的句式:

课文

原句

仿句

1、秋游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树叶从树上落下来,像一枚枚邮票,漫天飞舞。

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有的做笔记,有的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认真听讲。

22008,北京!

我国申奥成功的喜讯刚刚传到,北京沸腾了。

冬爷爷刚刚脱去梧桐树身上黄色的棉袄,春姑娘给她穿上了绿色的大袍。

4、乡下孩子

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唱一支山歌,唤来活泼的小鸟撒一把米粒,引来可爱的小鸡。

这种做法,首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其次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句式。因为课堂上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学生不怕做,老师也乐得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