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九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05-09-2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秋游》一课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动的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欢乐心情。为此在教学中,牢牢的抓住语文教学的三个层面:感悟——积累——运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简单我没有放过多的时间在讲解上,而是通过让学生读后感知道这一自然段写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质疑,说说在读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当孩子提出
渐渐是什么意思的时候,通过生生间的互相帮助,学生对渐渐有了理性的认识,再学生读课文,不用老师教学生都能通过读表达他们的理解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从中可以看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更好的让孩子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白云?接着让学生试着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再让学生大胆想像,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配上音乐,有感情地诵读,白云变幻的美轻轻地在课堂上空飘浮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课文第四自然段我则紧扣
开心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训练,然后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他们在草地上是怎样玩的?心情如何?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反复的诵读表达这种心情。

 

我读《一株紫丁香》

今天,读了好几遍。不知怎么,老是想到那一首很老的也许永远不会过时的歌《老师,每当我走过你窗前》。发现,它们何其相似,都是在老师窗前,都是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越读越感觉它的美。第一节,一个“踮”字,“一群调皮可爱的孩子,悄悄地潜入老师的小院,为老师栽种丁香花”的动人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

下面几节:“让那绿色的枝叶,夜夜和你作伴”“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无不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浓浓的爱。

文章以儿童的口吻,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了浓浓的师生情。文章虽然是从儿童的角度写,但教师高大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为工作而疲倦,时时把学生挂牵、夜深了,还在写教案。高度赞美了教师的辛勤劳作。

 

 

 

 

在教学《乡下孩子》第二课时,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现在的孩子十分珍贵,即使生在农村也很少涉足野外活动,使得他们无法真正体验乡下生活的丰富多彩,我课前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了解农村的生活,特别是他们小时候有趣的事情。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生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在说话训练时,学生发言踊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而且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使创新得到体现。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模仿写话,描写城市孩子的生活,学生异常兴奋,因为他们对于自己也能当回小作者非常高兴。

    三、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说话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胆小的学生,只要能起来说,就对他们说:“你真勇敢,你的声音真响亮,老师想经常听到你的声音。”对说话紧张的学生就说:“别紧张,你一定会说好的。”对于能干的孩子,则说:“你真是好样的,你还能说出更特别一点的句子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对《乡下孩子》的思考

刚教完《乡下孩子》,感觉这篇课文写的确实很好.但对于我们现在很多孩子来说,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不会去挖野菜,不会去含草叶等等,家长们绝对不会让孩子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所以从这上面看,并不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过孩子们读了课文,都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极大向往,在他们眼中,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地方啊!我还给学生说了自己小时侯在农村生活的快乐的事情,比如说采野果、骑水牛、捉蝌蚪……呵呵,他们的眼珠都要掉出来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