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许嫣娜)
·第一周
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的同时,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回首这一个星期的课堂,我在让学生学会倾听上花了不少工夫。应该说我的这一届学生还是比较乖的,因而我的训练感觉上效果不错。
一、要求要反复明确。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二、要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
三、关注要持久全面。
现在,我总是学会把自己的视野打开,关注到全班每一个学生。孩子只要稍一放松,就会被我的目光发现。我能结合教学过程给予温柔的警告。这样一来,孩子的弦绷得紧紧的。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每一分钟的关注,随时让学生来复述,让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只有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坚持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第二周
今天,当我在复习“bpmf”时,第一次对孩子说,“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提示学生可以大声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读在心里。)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热闹已日渐成为一种教学的时尚。当时我就在想:
(一)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2.学生无其他方式可选。他们只会放声朗读。
(二)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我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我的结论便是这是浅表性的“选择性学习”,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第三周
我发现我真的不能做裁判。今天我让男、女生对抗朗读“jqx”的拼读。在比赛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对方,其他学生的评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我在总结性评判时却说:“大家读得都很好,各加一颗星。”我总是舍不得让某一方失败,但是我的“中庸”似乎并能让孩子们高兴,我既没有伤害一方,更无让一方高兴。这不禁引起我的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何况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些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看来这种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教师的评价要做到:1.评判客观公正,才具说服力。2.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的不足。
·第四周
今天下午,张老师来听我的课了。说实在的,心里很忐忑。虽然和张老师也算比较亲近了,但是匆忙间备出的一堂课还是很怕惹人笑话。毕竟,我不能再以年轻作为失败的借口了。
教学内容是“ai ei ui”的拼读,上午刚刚结束第一课时,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从课堂上反馈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快速认读的准确性上还是要打些折扣。好歹少了个复习巩固的时间。下午拼读恐怕有些难度。
我从顾老师那儿学会了情境教学法。课的一开头就以“朋友”作为听说训练的切入口,然后引出了“乌龟”和“白兔”两位动物朋友,以此引出拼读的教学要求。学生很快就拼出来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来给它们发口令“预备!开始!”其中同样蕴含着拼读的要求。学生的兴致很高。
紧接着,我便安排学生给“ai ei ui”找朋友,以各种方式进行拼读。今天的小朋友不仅声音响亮,而且拼得很正确。我倒没有刻意追求课的完美,在课堂上仍然多关注拼音较弱的同学,请他们试着拼一拼,虽然浪费了一些时间,但是我的课是真实的,不用再去补课。我把学生放在了心上。
我的两个游戏是自己设计的,看来效果真的不错。张老师笑得非常开心。一个是颜色的游戏,我让学生拼出来后,就到同学的衣服中去找,大家都很投入,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拼,努力地找。一个是动作的游戏,学生拼出后可以做动作。游戏始终都是小孩子的最爱。
自我感觉,学生在课堂上似乎一直很兴奋,知识点是掌握了,但是思维上得到的发展不多。果然,张老师给我的建议便是“课要动静结合。”
看来我的个性注定了我的课的感觉,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得认真对待每个教学活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