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反思
何瑞英
这是一篇说明文,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不把这种文章上成常识课,或者说不让课堂成为资料的交流的场所。为此,我考虑了许久,教案也一改再改。
在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后,我出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思考交流。(海洋被人们看作是“21世纪的希望”,你是怎么来理解的?)并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1)认真默读全文,理出要点,每一要点要有充分的依据材料作为支撑,可以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查阅到的资料来理解。(2)在个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议学习小组可以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并确定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可在又一次研读课本时发现第一段的内容与我的问题有出入,第一段主要讲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密切,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于是,教学设计又做了改动,快速阅读1-3小节,千百年来人们对海洋的态度怎样?要求学生利用书中的语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回答。课堂实践下来,学生表达的方式丰富,恰当地运用了课文的语言。
可在接下来的第二段的处理,问题的出示太僵硬。(人们是怎样开发和利用海洋的?)虽然也要求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感受。但学生由于受我问题的限制,学生表达的过程中就有了局限性。仅仅以回答问题的方式解决了。解决方法:让学生采用自述的形式,结合课外所查到有关海洋的资料,介绍未来的21世纪海洋可供人们开发利用的地方, 这样,学生语言可能就会比原来丰富,思维会更开阔,
课近结束时,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认真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想想这两个小节可不可以调换位置,可以是为什么?不可以又是为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讨论的热烈,有两种意见,“可以”是因为第五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联系紧密都与资源有关,可以调换,另外,人类应该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另一种意见是“不可以”,因为第五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而第六小节中写到科学家早就呼吁……,按照规律应该是先发现再呼吁,因此学生又认为文章第五、第六自然段可以不调换位置,仍按照文章的顺序。到底哪种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问题引起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敢于反对权威,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