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后记
薛 娴
今天,我执教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上下来的感受是流程较清晰,目标的达成也较好。但是,在学习第一段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不是太满意。
我起先的意图是抓住中心句:“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让学生自读1-3小节,交流:通过自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意在通过自读与交流,感受到人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内化这种感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望洋兴叹”。然而在这一段的学习交流中,学生更多的关注到了海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以及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灾难等知识性方面的东西,讲清楚了热爱以及敬畏大海的原因。课堂内我注意到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科学课。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关注知识性的资料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感悟呢?也许我解读文本还未到位,也许设计的学习活动不够恰当,也许在学习要求的提法上存在问题。
课后,我细细地再重读了这一大段,抓注中心句来体悟应该没错,但这一段隐含的写法也不能忽视。
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平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不同的作者会根据说明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这篇《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作者是怎么办的呢?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几个句子: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
(2)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了吗?如果注意到加点的字词,你一定会感受到正是因为这些字词的使用使句子变得活泼生动了,原来缺乏生命的海洋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会有人的动作和神情……这就是说明文中的拟人句带给我们的感受,使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不至于觉得太枯燥、乏味,同时对作者说明的事物有了更具体形象的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 适当的表达方法,使文章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如何将对文章的体悟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设计针对这一大段的有效而有趣的学习活动,我想与其他成员一同商量,重建课堂。
200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