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研动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
用情境充盈学生的心灵
发布时间:2005-09-26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本册书中,有几篇与历史有关的文章,了解了其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并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并能有感而发。而如何在恰当的时机创设这种资料背景呢?我在以上两篇文章中进行了尝试。

要想让学生被文本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文本感动。是的,一旦自身被感动,那种对教学的投入连自己都感觉到吃惊,而学生那神采熠熠的眼神就是对老师“感动”的最大回报——学生也被感动了。

《天安门广场》很美,美在其壮观、宽广的广场、雄伟壮丽的广场建筑;还美在它特殊的历史地位,文中有个词语是“无比向往的地方”,为什么天安门会成为人们无比向往的地方呢?学生有些一知半解,他们只知道新中国在那里成立。我就及时创设了“资料情境”,和学生一起交流起了中国的近代史,讲了19211927193819451949这几个年代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学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是很不容易的,毛主席说出那句话有多么不平凡的历史意义。这时,学生的心中就会形成一种“场”,那就是对天安门的重新认识,也更理解了人们无比向往天安门的原因。学生此时才与文本同呼吸、共命运。

《虎门硝烟》我没能让学生预习,我也想看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对于这段更远的历史,四年级的孩子只有少数人有些许印象,怎样让这样的文字焕发生命力,怎样让学生将那段历史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孕育出积极的情感呢?

我从课题入手,“虎门硝烟”中的“烟”是什么?是鸦片是毒品。“硝”是什么意思?销毁的意思。为什么要在虎门硝烟呢?我引入了“资料情境”,告诉学生那段屈辱的历史,那个时代的人民在鸦片的毒害下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无形中走近了那段历史,仿佛身临其境,心中产生了对鸦片的憎恨,创造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场”,为下面的怎样硝烟及硝烟的意义的理解打下基础。

“心理场”十分重要,它是师生之间的默契,更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催化剂,从而让文本焕发出特有的生命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