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较喜欢叙事类文章,因为通过对一件事的了解、感悟,可以感受一个人的命运,感悟一个人的性格,从而留给学生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影象或扎下语言文字的根。
而叙事类的文章语言虽然平淡,可结构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成了学生思维契机。拿到课文,我关注了《水调歌头》一阙我十分喜爱的词,我用自己对词的喜爱的情感感染学生,与他们谈了“唐诗宋词”,谈了“环肥燕瘦”,激发了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随着我对文章的深入解读,我深深为词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所感动,也为苏轼那豁达的胸怀而感慨,我想,能感动自己的文字也能感动学生吧,只是我需要与学生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四年级的学生对词的感悟较浅,但他们可以通过对词的背景的了解来体会词人的感情,词人思念弟弟的情感是通过“思绪万千”来体现的,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词语。看表面的意思,应该是“心中有无数的想法”,实则上下文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联系,我请学生读1-3小节,体会苏轼“思绪万千”的原因,于是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
学生读到了苏轼去密州做官,远离家乡,十分孤独;读到了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感情深厚,分别七年,十分想念,心中充满孤独、思念,在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家家户户的喜庆让这种离愁别绪更甚了,所谓的“以乐景衬哀情”就是这样吧!
刚升入四年级学生还沿袭三年级浅层思维的基础,思维也有些零碎,而此时就应该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找到联系,让思维朝纵深发展。我在实践,而充分挖掘文本本身的思维含量,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文字的同时发展思维,缜密思维,养成善思的好习惯,那么,思维将变成学生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