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感悟民族文化的精髓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马蕙
【摘要】
中华戏曲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它是促使小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阔视野、提高审美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城市里的孩子离乡戏太遥远了。为了让学生了解乡戏,喜欢乡戏,爱读《乡戏》,我带领他们步入了令人迷醉的“乡戏乐园”。我们一起欣赏名段,在古老的故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给课文做批注,从“咬文嚼字”中感受乡戏的博大精深;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在网络中感受中华戏曲的源远流长;参与表演,在课堂上过把“瘾”,真切感受戏曲艺术无穷的魅力;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单元练习中与乡戏有关的成语写话,写出乡戏的无穷魅力;激情辩论,抒发珍惜、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真情。在语文教学中,我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之中,他们感受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了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 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感悟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见,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苏教版第八册中《乡戏》一文主要写了过去的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乡戏。如今,虽然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且赋予新的表现形式。编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乡戏的过去和如今越唱越红火的情景,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乡戏是一种戏曲艺术。中华戏曲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点、直观、生动可信、感染力强的特点,它也是促使小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开阔视野、提高审美素质;弘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逐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城市里的孩子离乡戏太遥远了。怎么上好这一课呢?
一、欣赏名段,在“古老故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
【行动】
我灵机一动,想到了曾有一面之缘的常州戏剧艺术学校的吴校长,她可是国家一级演员呀!于是我打电话与她联系,请她来校为班内的学生作个讲座。热心肠的她欣然赴约。在短短的40分钟内,吴校长向孩子们初步介绍了常见的剧种:越剧、锡剧、京剧、黄梅戏……向孩子们介绍了生、旦、净、末、丑;向孩子们介绍了戏剧的虚似性……她播放了自己主演的锡剧电影《谢瑶环》,还清唱了《天仙配》、《红灯记》、《黛玉葬花》、《双推磨》等不同剧种的精彩片段。到底是国家一级演员,扮相美,动作到位,唱腔动听,情感细腻……孩子们和中国的戏剧艺术亲身接触,兴致盎然。我顺势布置了预习作业:①上网查阅和《乡戏》一文有关的资料;②有空收看中央11台戏曲频道的电视节目。学生们拍手叫好。
【思考】
网络、电影和电视媒体是大众传媒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视听文化也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不可忽视的途径,这无疑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增添了一抹活泼的色彩。当学生有了一种交往的自觉与交流的意识后,他们的语文学习就已经走进了生活。或者说,他们就已经能把生活提高到言语的交往与对话的层次来理解。以前上网、看电影、电视,缺乏一种目的意识。这种言语实践是往往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现在,老师先激发他们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将这一活动变成自觉的语言交往实践,带着学习语文的目的去畅游网络,观看戏曲节目、影片。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中华戏曲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戏曲艺术不仅唱腔美,形体美,而且表音表意,拥有丰富的内涵。
二、学会批注,从“咬文嚼字”中感受乡戏的博大精深。
【行动】
上《乡戏》一课了。刚开讲,我就以《于都乡戏闹新春》一文吸引了学生:
“锣鼓敲得咚咚响,鞭声、喝彩声喧闹着整个村庄,村民们正在美美地享受‘文化大餐’呢!一个个农味十足的乡戏热热闹闹地上演了。85岁的刘东斗老汉瞅着台上,举着杆旱筒都忘了往嘴里送。村里,家家参与,人人上台,连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也爱吼上一嗓子,唱上那么一段。”
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了农民对乡戏的喜爱?乡戏为什么深受农民的喜爱?同学们很想知道的一个个问题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小节作了批注。学生从仅有一句话的第一小节中感受到了许多东西:
农家一年难得有几天清闲日子,逢年过节,大家就张罗着唱几出戏热闹热闹。
难得:一年中,农民们很忙,难得有休息的时间。就在这难得拥有的清闲时刻,他们也不闲着,盼望着乡戏,张罗着演乡戏,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
逢年过节:欢度佳节日时,人们忙着大扫除,家家户户忙着做美味佳肴……农家的活更是多。但农民们偏要忙中偷闲,把这珍贵的闲暇时间用来看乡戏,因为看乡戏就是他们庆祝佳节最好的方式。
大家:男女老少都爱看乡戏。
文中“张罗”一词的意思应是“筹划”。我请学生们想一想,村民们会怎么筹划呢?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村长会主动派人去请戏班子,和班主约定时间、剧目、备下礼金、谈好演出费用、定好协议;有的说村民们会主动凑钱,加紧排练;有的说女人们会安排好演员的食宿,青壮年会忙着搭戏台……
在仔细做批注的同时,同学们从许多词语中感受到了农民对乡戏的喜爱之情。我布置了作业,请学生试着为第2小节作批注,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思考】
文学艺术与戏曲艺术在描写手段上相似最多的是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因为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往往能细致入微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鲜明的性格。文学作品在描写细节时,往往借助于叙述人或某个人物的视角,而戏曲艺术的镜头,便是艺术欣赏者的视角。这样,品味戏曲艺术的细节更和品味文学艺术的细节是相通的,品味戏曲艺术的语言和品味文学艺术的语言也是相通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找、说、议、读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用词表达之精妙,品味到语言之韵味,促进了对语言的消化和吸收。这样就把语言的学习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与披文悟意,披文入情熔为一炉。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促进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又深化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看来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品味,既训练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又使学生学到了运用词语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的鉴赏水平。
三、拓展空间,在网络中感受中华戏曲的源远流长。
【行动】
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第二时的教学。我和学生们进入校电脑室,边学习课文,边上网浏览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从网上下载了一组有关乡戏的优秀摄影作品选,我和孩子们边欣赏,边发出感叹:“哇,看戏的人真多啊!”“真是大家都爱看乡戏!”“瞧,村民们正眼巴巴地等着乡戏开场呢!”
我为学生推荐了网上的优秀散文《乡戏》:戏是隔天才开锣,但台下的位置已被占满,而且要有人专门看守、稍不留神,长凳就有被别家小孩抽掉的危险。于是碰到夜晚晴朗的天气,便有几家小孩在戏台下守着自家的凳子,守着童年的梦。”学生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真正明白了为什么“戏台虽简单,但台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读到戏“尽管带着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一句时,我补充了网上登载的杨少辉先生写的《乡戏》一文中的小插曲:作者年幼时看《秦香莲状告陈世美》一戏。负心汉陈世美出场了,台下的戏迷们愤怒地盯着享受荣华富贵的驸马爷。那唱驸马爷的小生没唱几句,台下便有人大骂他没良心,不认前妻,抛弃儿女。作者听着听着,也动了真怒,当那位驸马爷的小生出场时,便怀揣石头朝他扔去。那人躲闪不及被击中,戏被迫停下去,台上台下乱成一团,作者被人逐出戏场。学生们看了,笑得前俯后仰,他们明白了,随着剧情的发展,唱戏的和看戏的已融为一体了,难怪课文中写道:“等到锣鼓一敲,胡琴一拉,台下的人手一出场,台下的戏迷们便会眉飞色舞起来。”
【思考】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拓展和丰富了教与学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正改变着师生交往方式。过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在网上,每一个电脑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的交往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彻底打破了单一主体性而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师生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和谐更自然。在网络环境下,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师生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这种师生平等模式创设了更为民主宽松的气氛,更好地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关系的建立。
网络环境创设了民主、和谐、自然、宽松的气氛,它不仅促进师生平等交流,更加强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它提供了带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的资源,为教师和学生了解、感受、欣赏民族文化,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
四、 参与表演,在过把“瘾”中真切感受戏曲艺术无穷的魅力。
【行动】
深入课文之后,孩子们了解到农民们爱看戏、听戏,农闲时还爱学唱戏。读到“戏散了,人们还意犹未尽。”这一句时,我们班的小才女、小才子们自告奋勇,上台唱了京剧《红灯记》选段,锡剧《双推磨》选段……。我一时兴起,讲述了小时候随奶奶看京剧,迷上了美丽的花旦,从此爱上了画古代仕女的事。看了京剧之后,我和小伙伴们攒起了红纸,蘸了水抹在脸上,大家一起在院子里学着演戏,闹着玩的情景。学生们听得开心极了。我也壮着胆子,使出三脚猫的功夫,来了一段黄梅戏和一段越剧,博得了满堂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戏曲艺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当年,乡戏给精神匮乏的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啊!
【思考】
叶澜教授说: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扩大了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而且释放了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动,使他们有机会自主地学习。实践表明,这种综合表演调动和调节着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生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十分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课堂表演能够促进儿童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爱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语文课堂一扫沉闷气息,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梦想剧场、文化快餐!课后,一位同学兴奋地说:“在语文课上看戏,听戏,太有意思了,真过瘾!”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渐渐感悟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真谛,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将为其终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教师自身的情趣化又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看来,教师自身多一些童趣,多一些生活情趣,多注入自己的情感,乐于同学生沟通和交往,自觉融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能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 看图写话, 写出乡戏的无穷魅力。
【行动】
文中有一幅插图,画了村民们看乡戏的情景。我请学生充分利用练习3中的8个和乡戏有关的成语和文中的插图,举行了写《乡戏》大赛,学生写出了多篇佳段:
“咚咚锵!咚咚锵!”一场好戏就要开演啦!
戏台前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前院的小花狗也跑来凑热闹。人们有的坐到院墙上,有的坐在乌蓬船里,喝上几口醉人的美酒,吃上几颗香喷喷的花生,听着抑扬顿挫的曲调,那感觉不要太美哦!
再看演员,她右手拿着马鞭,左手捏着头上插着的一根野鸡毛,摆了一个戏剧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动作:右手伸直,与肩同平,左手抓着鸡毛往上举,脚跨一个兰花儿步,动作就摆成了。
台下的戏迷们眉飞色舞地听着戏。
接下来是《穆桂英挂帅》。戏还没开演,观众群中就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看乡戏真是人们娱乐的一个好方式呀!(高诗渏)
“看戏喽!”随着欢呼声,上百人朝戏台拥去。台前已有几个小孩子在看守凳子,这蜂拥而至的人群差点把他们给挤扁了!戏还没开场,戏台前已是人山人海,人们个个望着台上,似乎要把眼珠子都瞪出来。这说曹操,曹操到,戏开场了!只见从后台走出个刀马旦,身后插着四面旗,头上竖着两跟花翎,荡呀荡的,手里还拿了根马鞭,多威风呀!演员一出场,台下便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演员的唱腔抑扬顿挫,表演声情并茂,观众们也个个陶醉其中。(陶依婷)
“咚咚呛!咚咚呛!“乡戏开场了,台下人头攒动,个个兴致勃勃,眉飞色舞。乡戏是一种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化大餐,它包含了人间的喜怒哀乐。演员的唱腔抑扬顿挫,表演声情并茂,别具一格。难怪会吸引这么多乡民呢!这种自娱自乐的文化大餐在21世纪越来越红火,也越来越吸引人,成了人们庆祝佳节的特殊方式!(吴希)
看乡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逢年过节,村民们难得几天清闲的日子,就忙着张罗着唱几出戏乐一乐。这天晚上,戏还没有开场,村民们就兴致勃勃地搬来凳子,坐在戏台前等待着戏开始。戏终于开始了,人们可高兴了。台上的演员演出了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把观众的情绪引向了高潮。他们随着演员抑扬顿挫的歌声,一会儿喜,一会儿悲。小姑娘们呢?正盯着那位穿着别具一格的戏曲服装的花旦呢!因为花旦打扮得实在太美了!孩子们呢?正在幕后偷偷的看演员化装呢!(张心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