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师发展>>四书"杂谈>>《论语》篇>>文章内容
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发布时间:2007-03-02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读《论语》

世界纷繁,诱惑多多。流连于世间繁华,沉醉于功名利禄,狂欢于一时一得,抑郁于志不可达,……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却跌入了精神生活的“黑洞”而难以自拔。多少人因此迷茫,在患得患失间挣扎、徘徊。直至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以简约的风格,独到的视角,解读了《论语》之后,使人恍若找到了解决现代人精神痛苦的“良药”。由此,《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魅力才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当聆听于丹教授独具匠心的解读之后,内心曾经有过一种冲动——赶往书店,也去读一读《论语》,虔诚地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然而终究没有付诸行动。虽说做学生时曾经苦读苦背过《论语》中的只言片语,也曾听老师一句句地将看似简单直白的话演绎成如何深奥的哲理,可我终究只是为了考试,并没有产生共鸣,当然也就谈不上“参悟”了。

弹指一挥间,却已三十有七,虽说自己的遭遇并不坎坷,人生的阅历也谈不上丰富,可如今,当我真的捧起学校发下的《论语》慢慢读起之时,我却大有“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记忆中首先出现了爷爷的身影。爷爷是旧时私塾老师,喝过一些墨水,给人的感觉是正直,但稍显迂腐。因腿脚不便的缘故,在那需挣工分才能生活的年代中,少不了祖母的埋怨。而他倒也坦然,帮人抄抄经书,写写对联,回回书信,……每当别人掏出几张毛票,或拿来一些东西时,他总是婉拒,并不时地说:“乡里乡亲的,举手之劳,不足以谢。……”而临到买烟缺少钱时(记得那是爷爷抽的是“勇士”牌香烟,也就三四分钱一包),却能忍受奶奶的一顿数落。后来我得知,爷爷纯粹是爱好,并不为银两。而每每听到别人说他的字如何如何好时,往往是他最得意之时。当然我更钦佩于他的怡然自得——听评书,哼锡剧,侃山海经……

到我考取师范那年,他把我拉到身边,和我谈了很多。而其中反复唠叨的却是这样几句话:“我原本藏有古籍版的‘四书五经’,但是在‘破四旧’时,被你妈拿出来烧了,否则就可以传给你了。你将来是做老师的,一定用得着。”当时还沉浸在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世界中的我,哪还有心思听他唠叨那些在我看来早已“腐朽”的东西。见我借故跑开,他总是轻轻地叹一口气,但眼中依然充满着怜爱,只是眼神却黯淡了些……

尽管没读爷爷推荐的“四书五经”,我终究还是当了老师,并自认为当得不错。周而复始的岁月更替也消磨了我不少的棱角。当初的血气方刚随着逝去的青春一去不返,唯一留存的或许是遗传的一点点“迂”,总以为只要活出自我,就是活出精彩,便也是活得洒脱,但时而的彷徨,却一次次地提醒我,自己的内心似乎还真的缺少一些“底色”,而自己其实也没有真的“参透”人生这门大学问。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被尊崇为圣人的孔子尚且发出如此慨叹,或许我真的还要经受历练才行。而回想起孔子的经历,又记起他曾说过的:“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史记》中记载的一件事: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

直道而行,确实是孔子的本性,而其后论语中却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依我的学识和水平,我无法考证这是否就是老子忠告的结果。然而却给予我不少的启示。

或许当初爷爷的正直、谦恭、忍让、富有是我不能企及的,而对于孔子,也只有高山仰止。然而《论语》中“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论述却可以成为我必须要遵守的人生信条。

原来,很多事情真的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启迪,怪不得历史上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蓦然回首,就在灯火阑珊处。面对现实中的很多问题,我们真的可以回到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