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师发展>>四书"杂谈>>《论语》篇>>文章内容
凡事有度 过犹不及
发布时间:2007-03-0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受舅舅推荐,我开始关注于丹的《论语心得》。由于没有时间看电视,于是自己去买了一本书。大约用了一个周六的时间,我就把她读完了。我喜欢她的排版设计,也喜欢其中大大的文字。读读原文,品品于丹的心得,自己用心比较辨别。只记得自己在书上划划圈圈,感触颇丰。以前的自己,仅仅把《论语》当成凝固的文化,在经典中典藏着。读了这本书,忽然发现,原来《论语》就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论语》的文化魅力浸漫在每一个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中。我喜欢“温度”和“灰色”这个词。更钦佩于丹能用他们来形容孔子。当时,文中屡次提到的“过犹不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隔不久,我开始阅读《听李嘉诚谈做人做事做生意》。全书对这位世界华人首富的剖析让我重新认识了李嘉诚,更喜欢上了《论语》。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让这位华人以独特的“超人”魅力傲立经济潮头。

过犹不及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凡事有度 过犹不及。人生许多事情是如此,大至国家的一些措施,小到我们具体个人的生活工作。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的生活处事,都需要适当有度,超过了“度”的界限,事情就会变化,或者变质。历史上,商鞅变法将秦国社会变成一个极端尚武的战争机器而兼并六国,不讲以德服人而专恃暴力的思路又播下了得天下后“二世而亡”的种子。汉朝再度实现统一后,继承了秦政中有益部分,又以儒、法并用,王道、霸道兼行,才赢得延续百年的稳定发展。

再如书法的发展,唐代书法经汉代隶书和北魏碑刻的积淀,迎来了书法史上的辉煌,加之李世民近乎痴狂的书法情结,唐代书法登峰造极。以至后人学书,纷纷从唐人起步,学书法的,一般一开始就被老师圈定——“先颜后欧,写上20年唐楷也不多。”凡事过犹不及。唐楷法度森严,却扼杀了“字如其人”、“书法自然”的本义。唐书虽并非千人一面,但创新创意绝对不够。到了宋代,书法尚意。如果说宋初的李建中尚有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范仲淹难脱唐楷窠臼,那么林和靖的行书真的有“瘦鹤孤高之趣”了。再看文彦博的札卷,结构散朗,甚至有些不经意了。再看赵佶的“瘦金体”,吴说(练塘)的“游丝书”,黄庭坚的的草书《寄贺兰铦》,前人谁敢如此创新?后人谁能步其后尘呢?

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的对待一样会使心灵窒息。

传播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一样会无甚收效。

教育中过分的严格与任其放任一样会使孩子叛逆迷失。

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一人专制一样会没有进步……

潮涨后潮落,月盈后月亏,自然的一切,有其恒定的规律。世间的事物,也有其平衡的支点,故,不可不及,不可过度。

   待人不卑不亢,接物不偏不倚,处世不慌不忙……过犹不及,所以欣赏宠辱不惊的态度,所以追求宁静安定的感觉。过犹不及,所以相信,愿意付出的和能够拥有的就在天平两端,不过分强求,不随便放弃,一切美好就在指尖……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21世纪让我们面临着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多的惶惑,教育变革同样如此。叶澜老师说,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怎样才能驾驶好自己的一叶小舟,把握好自己的航程呢?我想,要具有“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从容与镇定,就需要有足够的底气和选择判断的智慧。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在阅读中充实自己、丰厚自己、更新自己,才会让自己有足够的底气,从容面对人生的航程,从容选择自己的航线,从容收获生活的快乐与幸福。作为一名教师,唯有不断自觉阅读阅读文学书籍,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底蕴,才能在面对教材解读时,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唯有不断在实践中反思、不断在反思中改进,以“研究性变革实践”来面对自己的日常教学,才能在教学实践变革中不会在跟风中忽左忽右,摇摆不定,在改革的航程中迷失方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