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名人。作为小学老师,我们要思考:如何吸收他宝贵的教育经验,为今所用?如何将他的教育思想融入现代教育观念中?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前五句讲如何做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指在学会做人即达到德育要求的基础上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可见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本身是有基础的,要抓德育就要狠抓这个基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这里的“本”即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教会学生做人,这就是德育根本目标、根本任务。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上辈、对上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都要尊重和敬爱;对国家则要尽“忠”。这就意味着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要勇于为国捐躯;而在和平时期则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业或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有关的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象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当这几步都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可见,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当前应试教育未完全根除,“重智轻德”现象在现代小学里还十分严重。加之,学校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别人相处”的自私、孤僻心理。我们有必要学习孔子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能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人。目标确定以后,怎样实施呢?我们认为,孔子“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德育方法既符合儿童的情感和认知特点,也适应人们对家庭亲人的感情需求,易于儿童接受,家长们也非常支持,因此完全可以继承下来 。这对当前德育内容过度超越,脱离生活实际 ,则是一个警示 。德育不是灭私,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德育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修德不是仅仅为了奉献与牺牲,更重要的是实现自我。如果修德只是为了他人幸福而不能使自己幸福和实现自我,甚至使自己痛苦,那么这样的德育就会失去人性基础,因为人是先爱自己再爱自己身边的人和物,然后才能把这种感情扩展到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且牺牲是有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