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书的时候,正是“批林批孔”之风刮得正劲之际。才认得几个字,就知道此“孔”叫孔老二,又叫孔丘,是个在几千年前鼓吹“克己复礼”专搞复辟的坏老头。(这些都是从街上铺天盖地的宣传画报上看到的。)
我们的中学时代,没有学过《论语》。可也真是有意思,不知什么时候起,也会说这么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又不知什么时候起,知道这句话就是以前被唤作孔老二如今被尊称为孔子的孔丘说的,觉得这老头“有两把刷子”。
现在,捧起《论语》,对孔夫子充满敬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多么充满智慧的至理名言!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十分注重内修的人,而且不但注重,还深谙内修之道。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拜师应该拜三位:同行、学生、自己。
对于教师,同行更多的是伙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尽管学历层次相近,但由于教育理念、生活阅历、经验积累的不同,我们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倾听同行的声音不仅必要而且必需。
学生天性率直,少有顾虑,大多能实话实说。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有民主的作风、谦和的态度,否则学生也会打拐,说些不痛不痒、阿谀奉承的话语。在他们的话中充满的是中肯,是如此耐人寻味。我们不得不时刻检点自己的语言、行为,因为远处,有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注视着你。倾听,让我们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让我们拥有童心、快乐和幸福。
虽然常常听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说法。但是我不这么看待,或许旁观者清,当局者也未必迷。经常反思自己一天的成与败,或许会发觉自己变了,变得更加历练。因为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方才能提升自己、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