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师发展>>四书"杂谈>>《论语》篇>>文章内容
学礼 知礼 行礼
发布时间:2007-02-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学礼    知礼    行礼

——读《论语》一得

合上《论语》,墨香未淡且愈浓,香飘千里,经久不散……

许是正开发礼仪课程的缘故,我着意留心孔夫子对于“礼”及“礼仪教育”的思想和言论,并梳理比较了一番。

早在两千多年前,万世师表孔子就提出了“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如果不讲文明礼貌和基本礼节,我们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一个人的礼貌程度便是他内在心灵的展现。试想,一个人不讲礼,见人忸怩羞怯,或轻慢他人,那怎能显示他具有高尚的品质,他又怎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呢?一个人只有做到学礼、知礼、行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讲礼,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国家建设之需。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讲礼可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甚至可以化冲突为和睦,化干戈为玉帛。小到同事之间的“对不起”,大到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都可以体现礼的价值。《论语  学而篇第一》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孔子认为礼的作用,以保持和谐为贵,这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礼、知礼、行礼,营造和谐的社会礼仪文化,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世界和平。

其实,讲礼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人的一言一行中。《论语  八佾篇第三》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使君,如之何?”孔子纠正他,君臣关系不是使唤与听从的关系,应该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互相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在个人修身方面“礼”也是十分具体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大意讲,父母有过失,并且不停自己的规劝,仍然要和颜悦色,恭敬的对待他们而不冒犯他们,即使内心忧劳也不怨恨。孔子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平时从盲人身边走过,一定要快走几步,以示恭敬。连正确的使用称谓也是讲礼的表现。

孔子是周礼最坚定最忠实的继承者。有人说他偏于保守,“克己复礼”,“非礼勿视”,但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继承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他所倡导的礼是与时俱进的。子曰:“富而好礼”。子又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不主张完全恢复旧的礼制,每个阶段上的礼制都带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同时又都是文明发展史上的的一层阶梯,较之前代,有所吸取,也有所创新,并给后人留下历史的积淀。

孔子倡导礼行天下,他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恭谨、讲礼的人。冬夏早晚的穿衣,有规矩;居家进食定时定量;生活起居上,“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上朝之时,行走站立,都恭敬严肃,彬彬有礼。《论语 乡党》中记载,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决不于老人抢行。孔子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作给别人看,而是一种内心使然,一种自我修养的提升。

孔子特别强调学习礼,“博之于文,约之以礼”。同时他还谈到:“礼,与其奢也,宁俭。”那礼的教育是不是仅仅停留于行为层面呢?不是的。礼,不是用“棍棒”训练出来的“行为习惯”,礼也不是“物质刺激”的产物,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如果缺乏礼让精神,礼仪只是徒具形式。礼仪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不仅仅由衷的表现在外表上,也存于人的内心。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圣人的润泽中,学礼、知礼、行礼,把中国传统的精神凝聚其中,彰显中国文化的力量。

 

                                                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喻一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