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学频道>>语文>>教师发展>>四书"杂谈>>《论语》篇>>文章内容
我读论语
发布时间:2007-02-28   点击:   来源:   录入者:

我读《论语》

现在,读《论语》似乎已经是一种风尚,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去读《论语》呢?11000多字,20篇,流传了2500年。好多年前我曾经看到一则报道,台湾在星期日有人义务教授《论语》,教室里坐满了人,朗声诵读,连窗外都站满了人。后来又听说韩国都有人在读《论语》。孔子多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每个中国人从小都会受到《论语》的熏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父母在,不远游。”“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全出自《论语》。我还没有把《论语》读完,边读边思。《里仁篇第四》中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篇第一》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进步的开始,读论语,参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关注《论语》中的教育。

☆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卫灵公》中,孔子说“有教无类”,要使教育普及所有的人,使平民也能受教育,打破教育的等级界限。现在我们的教育思想也正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一个班的几十个孩子,贫富有悬殊,个性有差异,智力也有差别,但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本着一颗善良的、博大的爱心,给每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雍也篇》中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意思是孔子认为人自出生就有智力的差别,正因为人有差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今天每个师范生学的教材教法这门课里,都会学到“因材施教”这句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和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述而篇》还明确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疑惑,有思考却又不得而解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加以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新课改中不正是倡导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吗?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现在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有效、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兴致勃勃地学习。孔子还认为学习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话我们现在还常常用,一代教一代。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其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论语》教我们怎样做人,怎么处事,让我们的心灵不断成长。我看看,停停,想想;再看看,停停,想想。讲仁爱,讲伦理,讲修已,讲道义,讲理性,讲中和,这些,都还要慢慢学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