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有位可爱的老先生
——《读论语有感》
许嫣娜
《论语》对少时的我是很晦涩的。模糊地记得最早接触它还是上初中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了《论语》片段,那时觉得其中的很多道理都是治国平天下的,与我这个小女子实在相去甚远,所以是迫于学习才接受它的,至于其中所包含的诸多人生哲理更无暇也无力去深究。而远古的那位老先生在我心中就是一位高高在上的老者,敬之,远之。
当年龄在以不断加“1”的方式增长着,生活中、工作上、处事待人纷纷扰扰的问题常常会让我进入思考状态,妄想参透其中的哲理和奥妙,却总是若隐若现,其间常常听人引用《论语》的只言片语,突然觉得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原有位这么神秘的老先生能在不经意间吐露出这么多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语言,内心不由添了分神往。
寒假里,再一次被迫亲密接触《论语》,奇怪的是此时的心境与少时如同南北左右般分明,我居然在纷繁的思绪中找到了宁静的一隅。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觉隽永有味。读着读着,我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位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突然之间,我好想看看那位可爱的老者,摸摸他的胡须,听听他的故事。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结交朋友就是一个方面,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孔老先生对友情的认识是多么地朴素而深刻。我们学校现正在积极提倡“家”文化,其实就是对同事之间的友情的提升。当我们把共同的愿景都集中到学校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我们彼此的心都连向同一个美好的彼岸时,我们获得了同伴的认同与支持,我们分享了彼此的快乐与温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非常关爱我,念师范的时候,妈妈每天都送我、接我,还因此得到了“爱的保镖”的称号,说实在的,那时我并不觉得多么感激,反而觉得自己总受父母的管束太多,没有太大的自由的空间,所以希望快快长大,享受更多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如今,我踏上了工作岗位,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珍惜爸爸、妈妈的恩情。妈妈的头上多了一根白头发,在我看来就是非常地扎眼,我一定要把它拔掉。我还记得那一次妈妈患眩晕症,被救护车带走了,正好与我回家的的车擦肩而过,我居然怎么都抑制不住眼里的泪水,任由它湿了我的脸,我的衣。难以想象有一天妈妈如果不与我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我该如何度过?许多人说,“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有一个好妈妈。”这话一点没错。而我为自己的妈妈又做了些什么呢?空怀一颗感恩的心。我真的很汗颜。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为人们传诵的又何其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一样。《论语》经过了几千年的荡涤,仍然闪烁着熠熠的哲理之光,穿越时空,走到今天,还给生活中的我们以温馨的提示,而那位可亲可爱的老先生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慢慢地读懂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