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园地>>今日推荐>>文章内容
自我教育——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因素
发布时间:2005-04-1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金东旭  

一、现象

现象一:

这学期开学以来,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将学生的养成教育当成班队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学校也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学生进行宣讲。应该说,我们的养成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譬如,晨间,每个班级的秩序井然,很多学生已经初步养成了认真早读的习惯,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更是转变很大。

现象二:

为了抓常规,我们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因此也颇感“劳顿”,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我们现在一直在埋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育。

二、思考

学生的行为正在逐渐转变,这证明我们抓养成教育是正确的。从长远看,这必将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感觉很累也是一个事实。我想我们学校推进任何一项工作,从本意上来讲,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同时,通过学生的发展来逐步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因此,面对着越来越高的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再沿用以往的一些做法似乎已经不行了。正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越来越难的市场准入制度,有的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而有的企业往往通过单纯加大投入,来追求少得可怜的利润。很显然,前者更有生命力。

那么,养成教育的成效要进一步显现,我们还面临着哪些问题呢?

从客观上来讲:

1、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必然会有一波三折。

2、学生的时代特性发生根本性转变,独立意识增强,自控能力减弱。

3、家校还未形成齐抓共管的氛围和局面,养成教育难显成效。

从主观上来讲:

1、各班的关注程度和教育力度不同,因此呈现教育的不均衡性。

2、各班的教育策略和实施途径不同,因此呈现教育效果的差异性。

三、对策

那么,作为我们教师,我们也应该来考虑我们的投入。——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投入什么?怎样投入?

现在,改变行走方式这样的词汇已经是耳熟能详。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改变我们的行走方式呢?怎样使我们的最小投入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应呢?我想到了昨天王婉璆老师说的的一句话——“在古朴中创新”。也就是要调整一下我们的着力点。这是我就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启发寻求自我教育的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和修养,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督促,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下面就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和《成长的脚印》试点推行这两项工作,来谈一谈自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

1、自我对照:我们必须为孩子创设一种参照物,使其能够根据此项参照来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成长。作为教师,在自我教育开始之初,为了便于我们建设好班级文化的雏形,我们也应该把评价要素(学校拟定的学生一日常规要求,或者班级制定的个性化的常规要求)作为衡量学生的尺度,引导学生对照尺度衡量检查自己,进行自我评估,认清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经过这样的逐条对照,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了自己。

2、自我分析:在对照检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不足挖根究底,认真思考不足产生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逐条克服。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教育他们鼓足勇气,正确对待弱点,争取更大进步。自我分析,能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是学生改造自我,获得进步的保证。

3、自我规划:在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标准,定出一个阶段自己努力的小目标,去逐步实现。自我规划是学生自觉性、自主性和进取精神的表现,是自我教育的关键。没有自我规划,就不会有自我教育。在自我规划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自我分析的不足,定出小而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

4、自我督促:学生每天用自己定的小目标提醒鞭策自己,并学会自我克制,强迫自己克服缺点和不足,这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这种能战胜自我的意志力,是重要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老师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给学生克服缺点的力量和勇气。

5、自我评价:定期(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的评价课,让学生对自己每个阶段实现小目标的情况如实地进行自我评价,并与集体互评有机结合,肯定成绩,找出差距。自我评价是一个自我反馈、深化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

方法:

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并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正确的组织教育工作的结果。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充分利用“自我”这条途径进行教育,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环境熏陶:小学生自我教育,不是自我意识的自发自流,而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去启发诱导。良好的教育环境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心创设校园和班级的环境,如:利用广播、板报、画廊等宣传先进典型,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产生“自我锻炼”的动机和愿望,激发起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这是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如果讲课程化实施养成教育的话,那么应该是将校园和班级文化当成一种隐性课程来加以开发。因此,我们的红领巾广播的内容、班级板报内容、班级墙面布置和校园的橱窗布置的教育实效性仍然是我们应该来加以关注,并积极投身研究的领域。)

2.榜样示范:运用榜样示范法,还要注意树立本校的先进典型,力求让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榜样示范发挥出真实、生动、形象之功效。(这项工作是否可以和我校正在推进的感激教育和班级评比进行整合。让感激教育有一个抓手和显效的舞台,也就是说给予感激教育真真切切的内容和实实在在的可观察效果。)

3.活动激情: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是热情和愿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他们处于愉快的心理状态,自然地接受教育,并从中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不管课程改革今后的走向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成长,是我们应该以一贯之的做法。只是我们更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活动内容及活动组织形式上作大胆的创新。)

如今,在我们很多年级的课表中并没有班队活动课。但是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仍然承担着组织学生的班队主题活动的使命。

4.表彰激励:教育者要定期依据自我教育的要求和具体指标,对小学生自我教育成果给予一定的评价表彰。表彰对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因此,学校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表彰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因此,回想我们当初曾经举行过的“雏鹰争章”活动,也就是给学生一个自我规划、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进而自我教育的一个平台。而学校定期举行的表彰活动曾经是多少孩子梦寐以求的日子。那么,我们在谈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并不是把原有的好的传统一棍子打死,而是“科学扬弃”,将好的东西继承下来,从而为我们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而用。)

四、策略

一、给孩子一个目标,让他自己去努力。

奋斗目标的缺失,不管对于个体,还是集体来说,都有可能因失去努力方向而不知如何为。因此,个体和集体的奋斗目标的设定过程、设定方法、设定尺度等都与自我教育能否顺利实施息息相关。

1、目标的提出:坦率地讲,目标的设定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资助设定,某种程度上讲,这中间不能缺少班主任老师的积极、科学的引导。

2、设定的过程:不应该将体验和成长的主体排除在外。设定的过程应该尽量体现这样一个过程:班主任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拟定——集体宣讲。很多班级拟定的班级宪法就是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的一种目标设定过程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较为普遍的行为约束能力。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每个班都制定出这样的班级公约。这仅仅是手段,每个班级都可以,也有可能创造出更多得好的形式来承载这样的教育功能。

3、设定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有限的参与到目标的设定中来,有利于调动一切的积极因素,也能为我们的教育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4、设定的尺度:正如全世界范围内也找不出一个“民主”的统一尺度,因为世界是多元的。那么每个班集体也有自身的特点,在班集体基础上形成的学生群体也是多元的。因此,学校出台的一日常规要求,仅仅是一个教育建议和大方向。各个班级完全可以,也应该根据本班的实际状况拟定符合本班学生和集体特点的个人和集体奋斗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看到实现的可能。

二、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认知。

开展自我教育,除了应该让学生知道努力的大方向(或者说解决了小学生的“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但如果缺少对自我的认知,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实现自我教育。因此,我们在开展自我教育之前,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要让我们的孩子客观地认识和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这却是自我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

1、处理好班主任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相互关系。自我教育的开始之初,可能碰到的情况就是——教育效果的相对滞后性。因为孩子有它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我们是无法超越他们的这种规律的。因此,我们应该既尊重他们的自立愿望,信任他们的自立能力,以积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鼓励他们自主成长,又要看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需要一段过程。无论在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都呈现出不稳定性,我们都应该经常给予帮助、指导和督促。

2、统一家长的认识,充分利用家校联系活动(如家访、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统一家长的认识,让家长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给家长合理的建议是争取家长支持的关键。通过教育,让家长明白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为孩子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定基础。(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宣传和教育能得到所有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如果我们把班级学生总数和家长总数分别看作分母,那么教育有效的学生总数和家长总数分别看作是分子,那么教育有效的人数越多,分值就越大。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成效就越大。)

3、引导孩子积极的认知,逐步积累积极的情感。让学生比对条件并不是打消他的积极性,而是为他的主动成长“添把柴”、“加把油”。因此,我们的教育策略是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然后在肯定他个体成长的基础之上,逐步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挖掘他的成长动力。

三、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有意创设典型的教育情境,是我们的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机遇,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我们不能以同样的逻辑来看待学生面前的机遇。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课程化设计,有意为孩子创设机遇,使他们逐步在把握机遇,获取成功,积淀情感的基础上获得成长的不竭动力。

1、科学、合理规划班级和年级活动。有活动,才有经历;有经历,才有体验。审视我们现在的工作,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宏观层面上关注的较多,但微观的设计和操作层面关注的较少——我们缺少了主题鲜明,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学生校园生活或班级生活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因为这样的校园氛围,我们的学生缺少表现自己的机遇。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和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等的整合,积极创造活动情景。

2、设立不同范围、不同层级的表彰活动。有活动,有评比,就要有表彰。小学生喜欢听表扬称赞的话,是因为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有证明自己存在有价值,有意义的需要。他们期望被人赏识称赞,期望学校、老师表扬,这不但能使他们从内心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作用、价值,还能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因为表彰本身是一种荣誉。一个人受到的表彰越多,名声就越好,内心就能得到一定的满足,并导致自我信任,从而在学习中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使自己越来越进步。如学校和班级能够定期开展相关类别的表彰活动,以表彰来激励我们的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向自己的弱点挑战,向自己设定的目标奋进,从而不断激起前进的动力。

当然,这样的机遇提供给了孩子之后,我们主观上一定要把它当作重要的阶段工作来做。不管宏观上的理论学习和引领多么重要,一旦脱离了实践的沃土,或者说放弃这片沃土,我们收获的只能是形式。孩子读得懂老师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老师仅仅是搞个活动走过场,那么学生也就走过场。

考虑到我们教师的工作负担问题,所以在搞这些活动时,我们应牢固树立“实效为先”的意识。一切从效果出发,教育应该力求杜绝“花架子”,切切实实地抓好一件事情或一个活动,比洋洋洒洒地举办系列活动更为有效。其实,班级活动缺乏学生成长的主题、系列、系统,是学生活动效果低下的主要因素。

四、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对

学生在自我体验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常碰到冲突。(自我认知和他人评价的冲突;内心渴望和行为偏差的冲突……概括起来说,就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脱节。)

面对这些冲突,孩子会很无助。此时若缺少相应的指引,孩子,或者说所有人都有可能回归到相对闲逸的生活中去,从而失去自我教育的勇气和信心。

1、到孩子中去。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冲突,要了解孩子自我教育的心理历程,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的心灵。细心观察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对于学生的行为的影响,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些经验老到的班主任老师,往往注重练就一双“慧眼”,去观察和分析学生的现状,从而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寻找适合的落脚点。

2、从孩子中来。解决冲突的方法和力量应该来自于同伴。遇到冲突之后,最好的榜样就是身边的楷模。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尽管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然而他们最易接受的还是同伴诚恳的建议或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并利用班机舆论来教育和感化我们的孩子。我和邹如珍老师同在一个级部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因为邹老师就善于利用班级舆论来教育孩子,并取得了不小的效果。

3、善用个别交谈。一些特殊的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处境对己的心理安全不利,因此,他们有可能对集体舆论的认同感不强。因为我们也不可否认,尽管我们有时也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缺点,但是孩子还是会以偏概全。因此,这种情况下,要激起这部分孩子的自我教育动力,就必须依赖个别交流和群体引导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要将这些特殊学生的优点放大,有意识在班级范围内加以表扬;另一方面要找这些学生做个别谈话,揭开他们心中的疙瘩,让他们有勇气去独立面对这种暂时的困难或落后。

五、建议

1、《成长的脚印》试点班级大胆探索自我教育的实施策略。应该说,这份《成长的脚印》就是基于自我教育的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我们可抓住自我对照、自我分析、自我规划、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这五个自我教育的内容,精心设计好相关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这些主题鲜明的活动中体验和成长。

2、进一步做好班队建设工作。对于班队建设工作的认识,一个阶段我们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班队建设就是搞好大队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各项评比中获得好的成绩。不可否认,这些活动,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班级缺少个性文化。如何构建班级的特色文化,应该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开展班级工作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呢?

①健全班级学生组织,培养班级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成立班级学生组织,并不是给予孩子一个称号,而是要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职责。当然有了学生组织,我们就应该加强小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小干部成为师生的纽带和桥梁。

②开展班队主题活动,打造自我体验的主题活动平台。说教式教育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因而如能将养成教育的要求渗透在一个又一个主题鲜明的班级活动中,孩子往往能在活动中逐步积累起自我成长的动力。

③组织年级联合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年级文化氛围。如果讲我们要有课程意识,那说白了就是我们在组织任何学科活动时,应该考虑到挖掘这些活动的教育内涵,这样才能体现我们新课程标准中 “三维”目标要求。我们有时将教育和教学分得太开了。

④规划每日夕会内容,完善系列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夕会课安排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方式来宣讲相关的内容?怎样的方式学生的得益最大?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去探索的。

3、积极进行自我教的尝试和探索,找准一个点,积极实践,注重反思,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利用专门的时间进行一次自我教育经验交流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学校地址:常州市局前街174号    E-mail:czjqjxx@163.com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